第(3/3)頁 “圣人行親耕禮,皇后行親蠶禮,正是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圣人的舉動,關(guān)乎國本民生,陛下如今登基未久,倘若就誅外戚,禁太后,無論起因是對是錯,傳揚出去,仁德之名都會大損。” “此事給民間造成惡劣影響的同時,朝堂之上風(fēng)向也會轉(zhuǎn)變,那些不想去洛陽的臣子,不愿意科舉糊名的臣子,更有居心叵測之輩,就等著陛下犯錯,找到攻訐的借口。” “望陛下三思!” 李弘聽著聽著,臉色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 君臣的關(guān)系是極為微妙的,皇權(quán)削弱,臣子的權(quán)力就會增強,一切都是此消彼長。 李治執(zhí)政的方針,就是在保證李唐王朝大局的情況下,爭取更多的皇權(quán),李弘從小被作為太子培養(yǎng),耳濡目染,自然也明白,前一刻還是支持自己的臣子,下一刻就可能轉(zhuǎn)變態(tài)度,政治斗爭就是這般千變?nèi)f化。 只是此時看著下方這位,李弘發(fā)出由衷的感嘆:“元芳,滿朝臣子中,也就你會說這番話了,猶記得當(dāng)年,你偷入賀蘭賊子府邸,就與我明言,這些年你初心如固,一點都沒變啊……” 李彥那時是智慧有缺,現(xiàn)在則是故意直言,微笑道:“臣還記得在靈堂之中,與陛下一起立誓誅殺賀蘭敏之,恐怕滿朝臣子中,也只有臣會有這般境遇吧。” 李弘發(fā)出由衷的感慨:“是啊!有元芳之助,真如天意一般,那今日之事,該當(dāng)如何處置呢?” 李彥道:“此事可大可小,但如果鬧大了,武氏子弟伏誅,那入宮的各位命婦臉上也大為無光,她們心中怨懟的目標(biāo)就可能改變。” “何況人都是有同情心理,武氏太慘,錯事反倒會忽略,注意力都集中到誅外戚之上。” “到那個時候,坊間的謠言也會誕生,正如太宗游地府,先帝試丹藥……” “陛下的仁德之名,是為國為民,年年積累下的威望,為了武氏而損,太不值得了!” 李弘深吸一口氣,露出怒意:“提及謠言,朕還聽說了坊間也傳了伱的謠言,見你年少高位,都按捺不住,竟那般惡毒造謠,實在可恨!” 李彥也嘆了口氣,然后做出總結(jié):“依臣之見,此案就到武懿宗為止,而且著重強調(diào)武懿宗在宮中意圖謀害上官氏的貴女,借此機會,可為上官侍郎平反。” 李弘立刻明白:“昔日上官侍郎是為了反對太后而滿門抄斬,這個時候為他平反,確實妙極,群臣自會贊同……” 說到這里,他沉默下去,半響后咬牙道:“道理朕都明白,也知這般處理是最穩(wěn)妥的,但放過武賊,朕實在……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李彥稍稍沉默后,進(jìn)入最后的正題:“此次禍?zhǔn)拢丛谡l?” 李弘毫不掩飾厭惡:“自是太后縱容,內(nèi)文學(xué)館豈是這群賊子能入?” 李彥道:“昔日武敏之驕狂,也是因為榮國夫人庇護(hù),如今武氏子弟依舊如此,陛下就算盡誅武氏子弟,難道就不會有別的惡賊興風(fēng)作浪么?相反留著武氏子弟,才對陛下更加有利!” 武氏子弟只要做一件錯事,武后的名聲就臭一分,武后正是看出了這點,才想要甩掉自家子侄,還想用他們的性命進(jìn)行反擊。 李弘明白了,遲疑著道:“但武氏子弟真要繼續(xù)為惡,又該如何遏止?” 李彥斬釘截鐵地道:“武氏子弟但凡為惡,由臣來阻止,由臣來殺之!” 李弘大為動容,政治無分對錯,專門逮著外戚殺,古往今來也沒這種臣子,他眼眶大紅:“元芳,這一定會成為群臣攻訐你的借口,太委屈你了!不行,朕不能讓你一人承受此事,一定要讓別人分擔(dān)……” 李彥斷然拒絕,擲地有聲地道:“有先帝遺詔,臣做此事名正言順,由別人來做則有陛下縱容之嫌,這份委屈,臣請一力承擔(dān)!!”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