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跟《三字經》一樣,李彥也墮落得不解釋了:“你覺得是否有可操作性?” 凌振細細看了:“如果火藥真的有這般爆發力,軍中又已經有了火炮的雛形,那么我是有把握將這些‘圖紙’變為現實的,只是林公子設計出了這么多的版本,我們是從頭再來,還是一次就位?” 李彥道:“如果各種槍炮的優劣性,如我推測的這般,那自然沒必要從零開始,但技術的積累也很關鍵,一蹴而就的想法不可有……” 如果站在純歷史的角度上,宋朝以前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改變社會矛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各方面的條件都達不到,到了宋朝才勉強有了理論上的可能性,實際情況也不太現實。 古代其實有很多極具聰明才智的能人,也做出了不少后世看上去都嘖嘖稱奇的發明創造,但大部分普及開來的創造,反倒是民間無名之士,在大眾需求下代代演變出來。 這其中有種種原因,但一個關鍵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農耕社會的特性,導致的供給需求,讓很多能人的先進發明沒有用武之地。 這其實也反應出一個問題,許多穿越者以為通過后世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就能解決社會矛盾,多少有些想當然,先進的科學技術固然好,但整個社會的結構調整與適應,其實才是更重要,也是更難解決的部分。 李彥正是明白歷史規律,所以在大唐世界,他哪怕大權在握,都僅僅是告知了李弘許多突破性的發展,而沒有在飛升前操之過急地行動。 到了大宋世界,這里有著超自然的法術,他所想的也是與后世的科技相結合:“目前我的打算,是將火器與法器相結合,不指望大規模產生出太多,只要能武裝親衛士兵,就具備了實用性。” 水滸原劇情里出場的親衛,最強的莫過于高廉手下的“飛天神兵”,都是各地選來的精壯好漢,經訓練而成,“頭披亂發,腦后撒一把煙云;身掛胡盧,背上藏千條火焰”,描述起來十分夸張。 而李彥的親衛道兵,也不整什么花里胡哨的,就拿著槍吧…… 半人半鬼,神槍第一! 凌振心情很是亢奮,拿著圖紙看了又看:“無論怎樣,這都是一條可實施的路,林公子真乃大才!” 李彥道:“過譽了,這比起單純的技術提升要困難許多,甚至可能完不成,別最后的實用性比不上法術不說,連弓弩的性價比都不如……” 凌振眼睛亮起:“所以林公子之意,是讓我也加入么?” 李彥點頭:“當然,我一人不足以完成這些具體的實施步驟,需要凌兄弟這般人才。” 凌振這個人在原劇情里設定很強,拿得出手的戰績卻寥寥無幾,堪稱名不副實的典范,也不知為什么…… 如果說為了壓制火器的運用,那公孫勝等人呼風喚雨的斗法,豈不是更加超現實? 無論怎樣,李彥還是很希望凌振能發揮出他的作用,在其領域大放異彩的。 而這位沒能當得了軍官,本來的計劃是還掉恩情后離開的發明家凌振,也是心甘情愿,重重抱拳:“多謝兄長看重,小弟一定盡心盡力,將火器與法器結合,成為現實!” 李彥欣然一笑,許下美好的心愿:“好好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親衛能拿著我們的發明高呼,這玩意可比法器好用多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