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耶律得重哇的一下吐了出來,胸腹處劇痛,五官扭曲地抬起頭,眼中露出狂喜之色:“本王終于回來了!” 然而很快,看著城門口處長長的災民隊伍和怨聲載道的哭喊聲,他的喜色緩緩消失。 公孫昭冷肅的語氣里,也壓抑不住憤怒:“這就是閣下所言的國泰民安?” 再度確定了一下,這里確實是薊州,耶律得重的臉色沉了下去。 毋須問原因,他也知道這副慘狀,肯定是被前線糧草壓力逼迫的。 漢民的死活,他絲毫不關(guān)心,哪怕死十萬百萬,眼皮子都不會眨一下。 但燕云十四州的漢民活不下去,官逼民反,導致這片疆域雖然不大,但對于遼國亦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地盤動蕩,那他的眼皮子就要瘋狂跳動了。 “陛下不該御駕親征……” 可思來想去,耶律得重還是只能發(fā)出與蕭兀納類似的感嘆。 燕云之地的民不聊生,關(guān)鍵就是兩點。 第一是河北鄉(xiāng)兵的崛起,讓遼軍習慣性的當?shù)厝〖Z計劃,遭到了強大的阻礙。 第二就是天祚帝耶律延禧御駕親征,尤其是帶上了數(shù)量龐大,又好享樂的斡魯朵,一下子給軍隊的糧草造成了沉重的壓力。 就算沒有第一點,遼帝親征后,單靠擄掠都不夠用了,必須從遼國境內(nèi)調(diào)糧,有了第一點后,這份壓力就更大,然后全部壓在燕云的漢民百姓身上。 兩國交戰(zhàn),這也是必然而然的事情,一國百姓奮起反抗,必然造成另一國的壓力更大,總不可能為了讓敵國好過,自己選擇投降。 而有些國家的百姓也支持戰(zhàn)爭,那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實屬活該,甚至根本不足以贖罪,燕云之地的百姓卻根本不想打仗,但漢民在遼國政壇顯然不可能對這等大事產(chǎn)生影響,所以他們只能被動的承受…… 耶律得重同樣早就預料到了這點,如今所見,百姓的慘狀比起他想象中還要慘烈,不禁皺起眉頭。 該如何解決呢? 難不成叫天祚帝回來? 那是個剛愎自用到拿不下大名府,都能在外面硬耗的人,怎么可能因后方燕云糧草的壓力折返? 這里是公孫昭的家鄉(xiāng),他更是看不下去,再度拉起耶律得重,往九宮縣而去。 等到了縣外,他直接將此人丟下,冷冷地道:“閣下好自為之吧!” 耶律得重眼見這位要走,倒是釋去了心中的些許懷疑,如果是臥底,哪有這般直接丟下就離開的,對方有如此法術(shù)造詣,又是薊州治下,更動了收服之心:“道長且慢!” 公孫昭理都不理,繼續(xù)邁步前行。 耶律得重身體發(fā)軟,無力追尋,只能遙遙呼喊:“本王要尋道長,該去何處?” 公孫昭眉頭微動,看向不遠處的一座大山,拋下一句話,然后大袖飄飄,漸行漸遠,直至消失在漫山云霧之中: “往二仙山,問道于仙!”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