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耶律延禧和蕭奉先豎起耳朵,沒明白兩人具體說的是什么,李彥則淡然道:“遼國崇信佛教,當知佛門強調,十方迷悟,不外是因果,此次三國大戰,由西夏而始,當由西夏而終。” 蕭兀納冷冷地道:“這倒是不巧了,老夫不信佛,也不信什么因果報應!” 李彥道:“這世上多有滔天大惡而壽終正寢者,佛門的因果報應,更多的還是普通百姓篤信,在統治者手中不過是工具罷了,蕭樞密是這么覺得么?” 蕭兀納語氣微揚:“從閣下的語氣里,對于佛門也無敬畏,因果之說不也是借口罷了?” 李彥搖頭:“這倒不是,我對于佛門雖有許多不滿之處,但佛經里的不少道理,還是認可的,因果報應之說不可盲信,但在百姓受教育并不普及的基層,善惡觀念也是完全可以推行的。” 蕭兀納凝視過來:“閣下如此威儀氣度,昔日定是身居高位之輩,然南朝官員里,老夫想不出哪一位有此能耐……” 李彥道:“那就別想了,多多考慮一下西夏軍不愿讓道時,你們該怎么辦吧。” 耶律延禧終于找到機會插話:“他敢!以西夏如今的國力,倘若沒有我大遼的支持,早就被南朝所滅了,他還敢不借道?” 蕭兀納沉默下去,眼神里露出深深的憂慮,李彥則道:“西夏在三國里面確實最為弱小,但也未到仰宋遼鼻息求存的地步,何況那位西 夏皇帝既然是有作為的君主,他或許會擔心一件事。” 耶律延禧下意識地道:“什么事?” 李彥道:“陛下此番御駕親征,損失不輕,尤其是燕云要地丟失,回去遼國后恐受上下非議,然遼軍主力尚存,還有一戰之力,萬一借道西夏,是行假途滅虢(guó)之策,要從他們身上割下一塊肉來,彌補此次南下的空手而歸,又該怎么辦呢?” 耶律延禧先是一怔,然后眉頭揚起,目光閃爍起來。 蕭奉先一看就知道,這位遼帝竟是大為意動,而蕭兀納不看也知道,這位學生是肯定會心動的。 如耶律延禧這般好大喜功之人,假使進了雁門關,奪回了燕云,那還好說,回國上下也都有交代,可現在這樣狼狽回逃,他是萬萬接受不了的。 所以這位天祚帝很快把自己說服了:“這不光是為了朕的名聲,如今搜刮自中原的財物丟在了雁門關前,我遼軍士氣低到了極致,如果就這般空手而歸,回國后如何安撫各部,就成了大問題!” “何況此戰是西夏使臣引朕南下的,現在從西夏身上找回來,正是因果報應,又有何不可呢?” 短短半刻鐘的時間,他就對于西夏升起了不可遏止的貪婪,苦一苦盟友,罵名因果來擔,然后下達命令:“蕭統領,召集各部將領,商討事宜!” 蕭奉先不敢遲疑,立刻領命:“是!” 當各部將領圍過來,聽到耶律延禧下達的命令時,也同樣沒有多少錯愕,更不在乎是不是“佐命”逼迫的,反倒是喜上眉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