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蔡京道:“公孫尚書昔年為判官,為人剛正不阿,擅斷刑事,又曾遭前朝御史彈劾非議,深知其利害,久未歸刑部,今刑部已有章程,若遷御史臺,更盡其責!” 李彥看了這位宰相一眼,嘴角微揚:“準奏!” …… “荒謬!荒謬!公孫昭豈可為御史之首?。 ? 相比起前朝,宮內消息京師滿天飛,燕京的街頭巷尾,很少傳聞王宮內的逸聞,但有關御史臺的成立和長官之選,還是以最快速度傳到了有心人的耳中。 一時間,群情激奮。 此事其實相當敏感,如果蔡京膽敢阻撓,那指不定有書生去王宮請命,痛斥“蔡賊女干佞,閉塞圣聽”。 但現在蔡京把前朝 御史一通罵,又拿出《監紀九款》,最后還舉薦公孫昭為御史臺長官,就把這群士大夫惡心壞了。 關鍵是目的沒達成。 他們為什么執著于御史? 不光是為了廣開言路,而是想要旁敲側擊,士大夫的地位到底有沒有改變。 明眼人不止是蔡京、李格非等人,不少士大夫冷眼旁觀,總覺得這位燕王在文武方面會有傾向。 畢竟五代武人亂政,宋朝引以為鑒,崇文抑武,使得士大夫的社會地位直線提升,徹底凌駕于武人之上。 那么從燕朝的角度上,前宋文人的黨爭亂政,也可以說是亡國的根源之一,宋末帝的謚號是“禧”還是“厲”,保守激進兩派,至今沒有爭出個所以然來,士大夫也怕地位受到打壓。 在這個敏感的時期,御史臺的成立于否,由誰任職,背后的政治含義就很大了。 結果得到這般結果…… “任公之子來了!任公之子來了!” 一座府邸中,正當眾人激憤探討,突然傳來通報。 公孫昭當年與任伯雨的恩怨,眾人還記在心中,其子在通緝告示前為父爭名,竟被暴民打死,如今聽得任伯雨的后人前來,紛紛起身相迎。 就見一位書生雙手托著任伯雨的牌位,仍舊披麻戴孝,入堂后直直拜下,一句話讓周遭齊齊變色: “先公枉死,惡賊逍遙,今任申先禱告上蒼,盼惡賊戰死遼東,不得歸境!”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