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便是九壇三醮(jio)……” “上三壇為國家設(shè)之,其上為順天興國壇,凡星位三千六百,為普天大醮,旌旗鑒劍,弓矢法物,羅列次序,開建門戶,具有儀范。” “其中為延祚保生壇,凡星位二千四百,為周天大醮,法物儀范,降上壇一等。” “其下為祈谷福時壇,凡星位一千二百,為羅天大醮,法物儀范,降中壇一等。” “中三壇為臣僚設(shè)之,上曰黃箓延壽壇,中曰黃箓臻慶壇,下曰黃箓?cè)バ皦?” 聽著林靈素講解九壇三醮的祭祀大典,公孫昭詢問道:“林道長,這番工程若要在吉時前完工,是否倉促?” 林靈素知道燕廷向來不壓榨工匠,算了算時間,有些皺眉:“確實勉強,然此九壇之外,還有應(yīng)物壇,可量力而為之,不過在供奉的神位上,當(dāng)為天神地袛、九州土地、祖先英烈、圣君明主,不可有佛教的佛祖菩薩,要保持中夏正統(tǒng)……” 公孫昭知道他近來和僧人斗得極其厲害,看向同樣授命主持大典的洞云子。 洞云子有些無奈,道家七十二福地和佛門的關(guān)系其實還好,偏偏林靈素跟那邊水火不容,身為道家弟子也挺尷尬,只能道:“我等還是將稟告上去,讓至尊定奪。“ 御筆批示很快來了:“設(shè)羅天大醮,禳災(zāi)祈福,此后定儀。” 林靈素的九壇三醮,出自王欽若的《翊勝保德真君傳》,那位宋真宗時期的宰相,為了迎合上意,偽造天,爭獻符瑞,更促成封禪泰山,從此封禪徹底被搞臭,后人都不干了,歷史名聲是很差的。 《羅天大醮儀》也是王欽若弄出來的,但這門儀式最早形成于唐代,唐肅宗年間,大明宮三殿前設(shè)羅天大醮,“其夜及晨,有龍見于御座褥宛轉(zhuǎn),鱗甲腳跡遍于褥,上以其褥示朝臣,”后來五代北宋以來,朝廷也舉辦羅天大醮,禳災(zāi)祈福。 以此祭天,儀式夠高,又不至于過于鋪張浪費,是以最后定下。 不過相關(guān)過程也有修改,比如以前的大醮前七日,京中還要禁屠宰、刑罰,止兇穢,三日不得飲酒食肉,寺觀、軍營、民舍,都要門庭設(shè)香燭望拜. 登基大典都沒有這般擾民,如今燕廷只規(guī)定祭祀之人,沐浴更衣,潔己齋心,結(jié)想上靈,以示誠意,祭祀當(dāng)天,京中才有禁忌。 于是乎,祭天儀式由御史大夫公孫昭主持羅天大醮,洞云子、林靈素輔之。 同時建永光,為上下兩層樓,陳設(shè)功臣畫像。 由李彥親提贊詞,蕭讓提額,王希孟畫像。 在重大典禮中,于此地接見藩邦和外國使節(jié)。 這份莫大的榮耀,讓朝野都極為關(guān)注,但只是聽說功臣名單,有功勛臣子,有陣亡英烈,皆在祭天大典上公布。 九月初一。 羅天大醮正式舉行。 公孫昭與洞云子、林靈素等道眾,焚香開壇,請水蕩穢,誦經(jīng)禮拜。 如此做醮,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正值九月初七,大燕建國之日,身穿龍袍的李彥帶領(lǐng)文武百官,至道場正式舉行請圣攝召儀式。 “上賜英賢,為朕之輔,替天行道,保國安民,今大燕即安且寧,勤施四方,當(dāng)都講登壇,高攻表進,敕封功臣,昭告上帝皇袛,羅天神靈。” 相比起登基大典,只供奉昊天上帝和皇地袛,也就是俗稱的皇天后土,此番祭祀的是天神地袛、祖先英烈,共三千六百星位,各自化作銀燈高懸。 李彥開始念誦長長的功臣名單。 文武百官強忍住心跳,仔細聆聽。 “衛(wèi)國公盧俊義,光復(fù)燕云,破金先鋒,戰(zhàn)功赫赫,位列功臣第一;” “英國公花榮,光復(fù)燕云,屢破金軍,戰(zhàn)功赫赫,位列功臣第二;” “魏國公蔡京 協(xié)理國政,卒安社稷,可屬大事,位列功臣第三;” “耿國公公孫昭,秉公執(zhí)法,彈究不規(guī),破金大功,位列功臣第四;” “鄖國公高俅,光復(fù)燕云,為官忠直,行修于躬,位列功臣第五;” “信國公丁瀾,除暴安良,光復(fù)燕云,痛擊金軍,位列功臣第六;” 聽了一小半,群臣心就定了下來。 這份功臣名單,還是一如既往的公正,大部分與之前封爵的公、候、伯重合,再加上滅金的戰(zhàn)績。 如在伐金之戰(zhàn)里立下大功的朱武等人,敕封為國公,之前的伯爵之位,也提升為了侯爵。 分封完功臣后,就到了犧牲的烈士,里面還有前朝的忠勇之士。 “前宋丞相章惇,器博忠直,忍辱負重,助滅金祚,行以國葬,謚號文貞;” “前宋保義郎宋江,才能卓著,忍辱負重,助滅金祚,行以國葬,謚號忠毅;” “前宋將士李逵,勇武過人,身更百戰(zhàn),助滅金祚,行以國葬,封其母誥命;” “前宋將士鄧飛,忍辱負重,助滅金祚,封歸德將軍;” 隨行的鄧飛眼眶大紅,昔日跟著宋江出來的八人,除了王英外,其他都有封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