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警惕美術落榜生-《美利堅財富之路》
第(2/3)頁
并不是說把伍爾沃斯大廈買下來,就能夠直接住進去的。
伍爾沃斯作為曼哈頓知名大廈之一,位置又在巴克萊街和百老匯街這種核心位置。
在這上面租賃的公司很多,還有很多都是知名企業。
這些公司的租約,最少都是幾年的,有的可能有十幾年。
想把這些公司清租出去,需要一定的違約成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另外把亞伯名下的公司,包括史密斯資本等在內,遷進來伍爾沃斯大廈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大廈內部,可能也要進行一定的改裝和裝修。
這些時間加起來,預計要半年左右。
等半年過去以后,紐約也安全了。
等那件事情發生以后,再把公司全都搬過來。
這樣一來,在當時人心惶惶的美國和曼哈頓。
還能夠混一個“堅定曼哈頓支持者”之類的成就。
畢竟在那之后,是真的有很多跨國巨頭、金融公司被嚇到了,想要撤離曼哈頓來著。
也就是后面美國和紐約當局,下了大力氣保證不會再發生這種事。
才讓曼哈頓不至于一夜之間,因為恐慌而變成鬼城。
話說回來,亞伯記得好像在那件事以后。
曼哈頓,甚至整個紐約市區的房價,曾經連續跌了好幾個月。
等到第二年,美國人看到了白房子的決心以后,才重新建立了對曼哈頓和紐約市區的信心。
想到這里,亞伯覺得到時候可以讓新起點房產,在那件事過后來曼哈頓大掃貨。
亞伯打算以他自己的名義,直接購買伍爾沃斯大廈。
這樣雖然每年要交一定的地稅,但是可以一次性花掉十六億美元。
這么大筆的利潤,就會被變成投資。在做新的報稅表的時候,會比較容易一點。
兩人一邊喝著各自喜歡的咖啡,又一邊聊了聊史密斯資本的事情。
史密斯資本在沒有亞伯發起大行動的情況下。
它對市面上投資者們的吸引力,其實不是很強。
因為投資者們,本來奔著史密斯資本來,就是因為亞伯可以為他們提供高額利潤的。
沒有這一層關系在的話,史密斯資本和其他華爾街巨頭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優勢。
反而因為品牌、渠道、交易點等因素,屬于巨大的劣勢之中。
高盛那兩萬多名的副總裁,他們又不是全都待在紐約。
他們之中的一大部分,全部散播在全美國甚至全世界。
簡單的說,就是這些老牌巨頭有大量的分公司。
這些分公司吸納了巨多的客戶。
這一點史密斯資本可沒有。
它目前能夠吸引到的,也就只有紐約附近的投資者。
還有一些慕亞伯的名而來的大富豪。
這也就讓史密斯資本,除了由亞伯來當基金經理的那幾個私募以外。
其他的金融產品、投資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嚴重不足。
對這種情況,大衛·梅隆也沒什么好辦法。
只能一步一步來,在紐約站穩腳跟以后。
后續在其他城市,再陸陸續續增加營業點和分公司。
想了想,亞伯提出一個建議:
“或許我們可以增加一個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大衛·梅隆道:
“額頭兒,我們的金融產品中,本來就有貨幣基金的存在啊?!?
說到貨幣基金,天朝的兔子們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余額寶”。
但其實貨幣基金不是老馬首創。
它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
上世紀的70年代初到80年代。
美國處在經濟衰退而通脹較高的“滯漲”環境中。
那時候是蘇強美弱、蘇攻美守的年代。
身強體壯的紅熊,把歐美世界嚇得瑟瑟發抖。
當時美國國內,連《華爾街日報》這種資本家的報紙,都在“定、體、問”,都在“美國請等等你的人M”,都在懷疑路線錯誤了。
迫于經濟問題,當時的美聯儲對銀行存款利率進行管制。
這就讓居民存款利率,甚至低于通貨膨脹率,存款一直處于貶值狀態。
當時美國的通貨膨脹,最嚴重時一度高達20%以上
那時候銀行為了吸引資金,推出利率高于通脹率的大額定期存單。
然而這種定期存單起始金額較大,往往是以十萬或百萬美元為最低投資單位。
在那個時期,只有少數機構投資者,或者富豪們,才有足夠的現金去做這樣的投資。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當時可以參與的金融投資品,只有利息低得可憐的銀行儲蓄帳戶、股票和債券。
在時世艱難時,人們很自然地尋找安全性好、流動性強的資產。
但很多金融資產要么風險太大、缺乏流動性、要么收益太低,總之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金融需求。
當時,曾是世界上最大養老基金“教師年金保險公司”現金管理部的主管兼信用分析師魯斯·班特。
他在對金融服務業作了周詳的調查之后,產生了一個天才的想法。
他在1970年創立了一個命名為“儲蓄基金公司”的共同基金,并于1971年獲得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認可,對公眾銷售金融產品。
1972年10月,儲蓄基金公司,購買了30萬美元的高利率定期儲蓄。
同時以1000美元為投資單位出售給小額投資者。
就這樣,小額投資者享有了大企業才能獲得的投資回報率,同時擁有了更高的現金流動性,歷史上第一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誕生了。
在那之后類似的貨幣基金層出不窮,在2001年的現在都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
就連史密斯資本自己,由大衛·梅隆和公司高管們開發出來的眾多金融產品,也有一個貨幣基金。
好在大衛也適應了自己的這個老板。
大衛知道,亞伯在風險極高的交易里如神如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