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孺子帝》
第(2/3)頁
楊奉沉吟片刻,“若在從前,匈奴人倒也好打發,金銀銅鐵、絲綢布帛,乃至和親,都能打動匈奴人,可這一次不同,大單于要的是土地與城墻……”
“那也給他們。”王美人厲聲道,她不明白楊奉為何還不著急,“要什么給什么,我只要皇帝平安回京?!?
楊奉躬身行禮,不愿與王美人爭執,“好,我這就去轉告群臣,看看他們的想法?!?
王美人還禮,“陛下之命懸于楊公之手。”
楊奉道:“我必盡力,也請王美人多與皇后交流。”
王美人微微一愣,馬上明白過來,皇后的父親正在齊國平亂,手握兵權,崔宏未必能救得了皇帝,卻能害死皇帝。
“陛下于我是愛子,于皇后是夫君,我二人同病相憐,自會同心同德?!?
楊奉告退,對他來說,求和卻不是挽救皇帝的唯一辦法,更不是最好的辦法。
大楚皇帝首先得為大楚著想,楊奉這么以為,他相信皇帝也抱有同樣的想法。
與守相申明志等幾位重臣商議之后,楊奉提出三條建議:
首先,派使者去與匈奴人和談,不求成功,只求能夠稍稍緩解一下晉城的壓力,同時也能安撫一下宮中的王美人。
然后調集郡縣兵力、征發男丁,全都向晉城方向進發,守衛洛陽以北、以東的各座重鎮,絕不能再讓匈奴人攻城掠地。
最后,楊奉建議選一位新皇帝。
新皇帝不是馬上登基,而是先從宗室當中選擇合適之人,放出風去,一旦晉城被攻破,無論皇帝是死是俘,京城立刻擁立新帝,以免天下無主,也能斷絕匈奴人的更大野心。
其實大臣們早已想到這一招,只是沒人敢提出來,楊奉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由他捅破這層窗戶紙,再合適不過,至于他的太監身份,大臣們自動忽略,申明聲鄭重地要求將中掌璽楊奉的建議記錄在案,一個字都不準改。
雖然這是最后一條建議,可是在此之后,前兩條建議才得到認真對待,吏部尚書親自出使匈奴,兵部尚書坐鎮洛陽,監督關東諸軍,楊奉則親筆寫了一封信,委托平恩侯送給大將軍崔宏。
在這封信里,楊奉詳細闡釋了朝廷的對策與用意,表示京城已經選好一位宗室子弟,但是不夠,群臣皆以為武帝幼子英王,雖然輩份高于當今皇帝,但是曾經參與過帝位之爭,當時的四人一死兩困,英王若能被救出,也有資格稱帝。
這一招是為了分化匈奴人與臨淄叛軍,遭到挾持的英王若能稱帝,叛軍最重要的目的就達到了,沒必要再與匈奴人勾結——即使他們還想勾結,匈奴人也會心生懷疑。
楊奉將一切解釋得清清楚楚,崔宏再無疑問,與柴悅、房大業兵合一處,將主力移至彭城,堵截南下的匈奴騎兵,同時向臨淄城宣告,英王若是及時返京,還有機會稱帝。
叛軍沒有給出回答,可是城外大部分楚軍離開之后,他們也沒有盡力突圍,仍然固守臨淄不動,顯然內部發生了紛爭。
對于楚軍來說,這就夠了,柴悅制定了一項計劃,請求朝廷將調集到的軍隊盡量送到彭城,他先派出兩萬人,擊退南下的一萬匈奴騎兵,然后全軍緩慢行進,抓緊時間補充兵力,不是去晉城救駕,而是直奔燕國。
大單于就在燕國,對臨淄叛軍的猶豫不決感到憤怒,幾次催促無效之后,他決定從被圍的皇帝這里弄一份停戰圣旨,希望暫緩南方楚軍的壓迫,同時也想看看皇帝的威望與權力還剩下多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