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家奴子-《孺子帝》
第(1/3)頁
康自矯出身寒門,在吏部的公文中是這樣記錄的,事實上,他的家世比“寒門”還低,幾乎沒有門,十歲之前他是家奴子,因為年紀小,干不了重活,陪主人家的孩子讀書,因此識文斷字,教書先生稱贊有加,但他卻沒資格考取功名。
在他十歲那年,父親陪主人出門經商時,獨戰數名攔路強盜,救了主人一命,自己卻身負重傷,僥幸揀回一條命,卻再也沒法下床。
主人還算心善,替康家人贖身,給他們一小塊田地,聽說康家的兒子讀書不錯,又利用自己的關系幫康家修改戶籍,抹去家奴子的記載,好讓他能夠參加科考。
父親卻沒有這么大的野心,更希望兒子經商或是務農,做個老實本分的人,十歲的康自矯已經看清自己的路,堅持讀書,并改名“自矯”,因為他知道,在這條路上,他必須自我鼓勵、自我提升。
戶籍修改了,身份卻沒有,在學堂里,康自矯仍被同學當成“家奴子”,尤其是舊主的孩子,對他呼來喝去,要他端茶倒水,命他替自己寫作業……
康自矯都接受了,因為父親幾乎每天都提醒他:“你得感恩,是主人家給了你現在的身份,你一個家奴子,能識字就不錯了,努力考個秀才,也算對主人有個交待。”
康自矯每次都點頭,心里卻感到憋悶,在學堂里,他沒有朋友,偶有閑暇,一塊玩的伙伴還是莊農與奴仆之子。
康自矯順利考中了秀才,還想繼續讀書,為此與父親大吵一架,父親起不得床,管不住兒子,咬牙道:“讀吧,看你什么時候能將家里的幾畝田敗光。”
父親的預言成真,不到十年,康自矯的確“敗光”了家產——他要進京趕考,只能賣掉田產籌措盤纏。
可父親沒看到,他已經去世,沒過多久,母親也隨父而去,家里的地一直租給別人耕種,倒是沒受影響。
從當秀才開始,康自矯就擺脫了舊日的同學,包括主人家的兒子在內,同村的孩子只有他一個人考中秀才,能夠進城繼續讀書。
可他仍是“家奴子”,縣學里經常有人拿這件事開玩笑,甚至表示愿意出錢雇他當隨從。
康自矯不再忍受,每遇嘲諷,必以更刻薄的言辭還擊,性子也越來越孤傲,除了一位教書先生,沒人喜歡他。
康自矯與兒時的少數好友卻沒有斷絕來往,每次回家,仍去探望,隨便聊幾句,因此一直覺得自己比絕大多數讀書人更了解百姓的疾苦。
他不僅這么想,也是這么說的,甚至敢在皇帝面前說出來。
韓孺子真心不太喜歡康自矯,因此留在身邊,遲遲沒有任命為官,可是欣賞他的心直口快,與此同時也感到惱怒,“大敵當前,朕仍不忘釋放私奴,不忘減租、墾荒,你卻說朕不知民間疾苦?”
“陛下真在窮人中間生活過嗎?”
“沒有,但是朕見過,朕身邊的宿衛軍里有許多人就是窮人出身。”韓孺子指的是那些漁民,雖然只有幾百人,卻是他身邊最為可靠的保護者。
“各家的私奴呢?陛下見過多少?”
“沒見過。”韓孺子實話實說,康自矯的咄咄逼人用在別人身上時,皇帝還是很高興的,現在自食其果,加倍覺得尷尬,“難道私奴不愿離開舊主?”
“為什么愿意呢?天塌了有主人家頂著,如今卻是凈身出戶,天塌了誰來扛?”
韓孺子皺起眉頭,“為什么非要說‘天塌了’?”
“從前生活被打亂,原來有房居住,有飯可吃,現在卻是居無定所,吃飽一頓擔心下一頓,民以食為天,對私奴來說,吃不飽就是‘天塌了’。”
“朕已傳旨,私奴離家時,要得到補償,而且愿意從軍或是墾荒的話,官府還會分給田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