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封賞-《我本大明一贅婿》
第(2/3)頁
方孝孺拒寫登基詔書后,禮部又提出了幾個人選,俱都是有才名在外的文官,朱棣看了半天也沒能選定,最后還是顧懷看見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才向朱棣舉薦,最后讓這位僅僅九品的小官拿到了起草登基詔書的殊榮。
解縉。
詔書很長,但內容堪稱錦繡,解縉用最簡潔有力的語言,講述了建文帝如何受奸臣蠱惑,更改祖宗成法,禍亂江山,然后受壓迫的燕王如何被迫起兵靖難,如今登基御極,要改回祖制的道理,這番話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如今的永樂帝朱棣繼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對于過去四年建文帝的所作所為,他是不承認的。
這一道旨意推翻了朱允炆統治的合法性,將建文四年的年號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從次年開始是永樂元年,也就是說對四年的建文年號不予承認,開宗明義之后,緊接著就是關于國政的處理,當初朱允炆和方孝孺干的那些破事,比如什么更改官制變換官名合并府縣,以及之外的一切制度,統統改回洪武舊制。
這一拳打得眾人暈頭轉向,誰也沒想到朱棣竟然這般狠,既然是從他老子朱元璋那里繼承皇位,干脆就把朱允炆做的一切全部推翻。
不過改回舊制終究是件好事,這幾年朱允炆折騰來折騰去,最后不是連江山都折騰沒了么?
登基詔書念完,大殿安靜下來,百官俱都松了口氣,以為這新官上任的火燒完了,接下來就是拜天拜地拜祖宗的那一套繁文縟節,誰知鄭和收起登基詔書,轉頭又摸出了一份。
這份詔書是關于重修《太祖實錄》的,也就是朱元璋的傳記,這事看起來是小事,可卻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對朱元璋一生的記錄,是子孫對朱元璋的蓋棺定論,新帝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修先帝實錄,但情況比較尷尬的是,這實錄已經由朱允炆修過了。
很顯然朱棣對朱允炆修的《太祖實錄》很不滿意,寫書這種事情是比較主觀的,估計朱允炆沒少在書里寫當年諸王怎么怎么跋扈,怎么怎么禍害百姓,朱元璋又是如何如何寵愛他這個孫子,為了讓孫子順利繼位,要削藩什么的。
這還行?這一版明顯不符合朱棣的要求,所以他需要一個更為適合起兵靖難的太祖實錄,比如把朱允炆寫成竊居大統,迫害諸王的昏君。
甚至他自己也需要一個更顯赫的出身。
鄭和的聲音回蕩在大殿之上,百官都聽懵了,朱棣居然這般雷厲風行,這般急!整個登基大典上來沒有一點虛頭巴腦的,更沒有讀書人那半天說不到點上的毛病,上來就是兩記重拳,一些官員再次不確定地抬頭望去,這種風格...確定上面坐的不是先帝?
念完第二份詔書,鄭和的嗓子已經有些啞了,但還沒完,他掏出了第三份圣旨,而這份圣旨,是對人事的安排。
顯然這是官員們最為關心的內容,百官頓時精神一振,好些站在一側的北平系官員將領更是豎起了耳朵。
圣旨開頭,是對建文帝、皇后還有太子的葬禮安排,只是因為不承認建文帝的統治,所以安葬的儀制以太子身份進行,這算是給了那些和朱允炆親近的一個官員交代,也是朱棣對自己仁厚的展示,不過讓百官揪心的是,朱棣甚至沒有給朱允炆一個謚號。
安排完了朱允炆,接下來就是要安排諸王了,朱棣本人是打著靖難旗號起家的,對待諸王自然不能刻薄了,當初自焚的湘王謚號是“戾”,朱棣便改為了“獻”,而其他諸王也統一復爵,只是封地暫時還沒有決定,要等到登基大典之后再另做安排。
諸王出列謝恩,百官眼巴巴地看著,還沒品出味兒來,重頭戲就來了,諸王之下,便是群臣的賞賜和安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