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活命-《我本大明一贅婿》
第(1/3)頁
走出宮城,顧懷回頭看了一眼連綿的燈火,背上的冷汗黏糊糊的一片,讓他有些難受。
朱棣對他的態度,很明顯這兩天經歷了一個很大的波動,對于顧懷和道衍這種謀士,起兵造反的過程里,他們是最重要的人才,但在造反成功后,就成了要提防的對象。
被歷史稱為“黑衣宰相”的道衍,很明顯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朱棣有可能打進金陵后,他就用一封信給了最后的意見,然后急流勇退,謝絕所有封賞,直言大業已成,他要做回以前那個出家人。
他以為顧懷會懂,但顧懷跟著朱棣一路打到金陵城下,卻把這事忘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許他比道衍的威脅更大。
想想看顧懷這四年都做了些什么吧...從走入北平燕王府的那天開始,他就為這場靖難奔走不停,也許朱棣本人都曾有過疑慮,有過退意,但顧懷沒有,他一直堅定地要把這場靖難打下去。
手雷的出現改變了戰場形勢,幫助燕軍撐過了最難的那個階段,大寧借兵幾乎是顧懷一手操辦的,讓燕軍有了和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對峙的資格,甚至在打仗的間隙,顧懷還帶兵去了一趟草原,解了邊境大患。
秘諜司做下了無數竊取情報策反官員的事,甚至連大敗后的李景隆都心甘情愿地為燕軍打開金陵的大門,襲燒糧草,斷其后路的事情更是數不勝數。
如果顧懷只是個謀士也就算了,他還能帶兵;帶兵打仗也就罷了,那份根植于他心底對于傾覆王朝的快意,才是朱棣最警惕也是最有戒心的。
所以不難理解朱棣冊封國公之后,顧懷這接近冷遇一般的態度,但朱棣畢竟是朱棣,他有戒心,卻也沒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如果是劉邦或者朱元璋,新王朝建立的時候,就是顧懷該去死的時候。
想通了這些,顧懷不禁捫心自問,就算是他,身邊有這樣兩個以傾覆王朝為己任的書生,他也不能確定以后會不會再有相似的事情出現。
而且顧懷現在已經是國公,位高權重,再讓顧懷蟄伏些時日,如果他有一天覺得那個皇位他自己也可以坐一坐...
但之前在宮里的對話儼然讓朱棣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因為顧懷除了有顛覆江山的謀算,帶兵打仗的帥才,好像也有處理政務的能力。
他還年富力強,有他壓著,最糟糕的情況也許不會出現。
顧懷漸漸明白過來,在商議完內閣和永樂大典的事之后,朱棣讓他組建神機營,組建一支以火器為主的部隊,也許是獎賞,也許是一種警告和試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