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說前唐,單論偽宋,一百六十余年國祚中,自翰林院走出過幾位能臣干吏?” 名留青史的能臣,絕大多數都是自底層摸爬滾打,一路歷練上來的。 將心中的學問,與實踐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之境。 當然,翰林院也走出過一些牛人,可這些人是本身就才能出眾,與翰林院無關。 若是能經過基層歷練,成就只怕會更高。 韓楨這番話,就是在為翰林院改制做背書。 畢竟,翰林院是朝廷最高的儲才機構,朝廷在推選大員時,一般會優先從翰林院挑選。 也就是說,能從翰林院出來,最次也是個封疆大吏。 眾人若有所思,等待陛下接下來的話。 韓楨朗聲道:“朕欲將翰林院分為文武兩院,文院歸內閣,武院歸軍部。以往撰擬冊誥文、纂修書史、代寫詔書、侍講等職責統統取消,交予對應的部院?!? 謝鼎與史文輝對視一眼,紛紛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不解和疑惑。 陛下此舉,似乎是在分權,但細細品味,卻又不太像。 若是分權的話,擴充內閣和軍部人數,豈不是更直接有效? 而且,以分擔政務為由,他們也找不到反駁的借口,沒必要繞這么大個圈子。 謝鼎沉聲問道:“敢問陛下,改制過后文武翰林院職責是何?” 韓楨答道:“內閣與軍部下轄顧問團,比如文翰林院,平日里負責研究國內民政、國外番邦,當朝廷需要決策之時,先由翰林院提供數個方案,內閣從中挑選合適方案,進行優化,如此一來既能減輕內閣政務壓力,又能使得翰林院官員參與決策之中,得到歷練的機會?!? 他的改制有些超前,但大殿之中都并非常人,稍加思索,便明白了其中深意。 此舉對朝廷來說確實有益。 既可減輕內閣與軍部的壓力,又可培養人才。 “陛下英明!” 謝鼎率先出聲。 其余人也紛紛附和。 韓楨問道:“關于文武翰林院如何選才,諸位愛卿可有計策?” 齊國與前朝不同,自韓楨起事時喊出那句與胥吏共天下后,補官制度,就取代了傳統的科舉取士。 以往,文人士子在經歷鄉試,省試,殿試后,成為進士,便已是官員了,有實缺便會安排上任。 如今卻大不同,首先要參加補官試,成為一名補官,在各部門基層歷練,且還不能混日子,只有連續數月考核評得甲等,才有參加鎖廳試的資格。 在通過鎖廳試后,才能成為一名正式官員。 看似比傳統科舉只多了基層歷練的機會,但實際上卻大不相同。 取士的制度變了,那么翰林院的選才制度,自然也要變。 一陣苦思冥想后,常玉坤提議道:“可效仿科舉,在鎖廳試之上,再設一門殿試,前三甲入選翰林院?!? “臣覺得不妥?!? 話音剛落,便被趙鼎否決:“鎖廳試本就被定為選官試,再設殿試,有些畫蛇添足,可直接取鎖廳試前三甲?!? 謝鼎出聲道:“文武翰林院即是儲才之所,臣覺得還需對年齡有所要求?!? “若是設定年齡,豈不顯得不公平?” 眾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討論了半天,也討論出個結果。 瞥了眼大殿外的日晷,眼見時值正午,韓楨擺擺手:“此事不急,今歲鎖廳試已結束,距離明歲鎖廳試還有近一年時間,慢慢商討,總能得出個結果。” “臣等告退。” 眾人躬身作揖,紛紛出了大殿。 史文輝與張叔夜湊在一起,一邊朝宮外走去,一邊小聲交談。 張叔夜皺眉道:“文翰林尚好解決,可武翰林卻是難了,文武殊途,這世上文武全才之輩,終歸是鳳毛麟角?!? 即便是他們二人,也只敢說自己略通軍務,而不敢說文武兼備。 而且,基層的補官試,對于武官的招取有限,一般試題也都是緝盜、破案、治安以及剿匪等,不涉及打仗,且武官到頂也就是縣尉或巡檢。 史文輝說道:“看來只能從軍中挑選?!? 張叔夜苦笑道:“可軍中都是武人,且好苗子也早有官職在身,不是營長便是旅長,本就前途無量,怕是不愿進翰林院。” “這……” 史文輝一時語塞。 確實,軍中好苗子早早就被各軍都帥留意了,只待軍功達標,立馬提干升遷。 …… 呂大甫這幾日心情忐忑。 呂家并非是他一人的呂家,花費一百二十萬貫撲賣招幌之事,他頂著巨大的壓力。 壓力一部分來自于族人,另一部分則來自外界。 不知道有多少人等著看他笑話,萬一虧本了,只怕會被嘲笑一輩子。 所以別看呂大甫這段時間表現的很淡定,實則心里壓根沒底,時刻關注朝廷的動作。 王樓雅間內。 呂大甫照常來此吃早茶。 一壺煎茶,一份山洞梅花包子,外加一份報紙,便能消磨一上午的時光。 剛拿起一個包子,雅間門便被推開。 “阿郎,今日份的報紙?!? 聞言,呂大甫趕忙放下手中的包子,接過報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