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多魚在碼頭蹓跶了一圈,然后就前往新碼頭那邊了。 那邊現在也是非常熱鬧,唯一不好的是從下沙村走路過去,差不多是二十分鐘的腳程。 目前島上有一輛推土機和一輛挖機正在修路,可沿海的路是真他媽的難修,全都是石頭。 不到幾十米就一塊巨石,要想修路,就得先碎石,短短的兩公里不到,就已經修了兩個月。 最后經村委會的決定下,為了加快修路的進度,直接多花點錢,把路面給拓寬成兩車道,最后直接鋪上水泥。 而那些打碎的石頭,則拉到新碼頭附近,準備搞一個大型的避風港。 隨著擔擔島的漁船越來越多,舊碼頭這邊的避風港就顯得有點太小了,必須要搞一個新的才行。 不然臺風來了,漁民會損失慘重,小船還好直接拉到岸上,可大點的漁船可拉不動。 目前隨著經濟變好后,島上的各類硬件設施也在逐步完善,當然這些錢也不全都是村民自己出的。 一部分來自縣里面的財政支持,這是陳江河跑下來的,足足跑了十萬經費下來。 據說拿到這個財政支持時,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紅了眼,然而,財政給的錢修路、給路面做硬化都不夠,更別說搞大型避風港了。 最終閩龍捐款了一部分,剩下的則是由整個擔擔島的所有村民集體捐款。 目前為止收到的捐款都已經超二十萬,兩個項目加起來的資金差不多有三十多萬這樣。 按照目前的速度,差不多到年底的話,應該是可以把路給修好,一年后,則可以把避風港給建設完畢。 到時候,兩個碼頭之間的往來就非常順暢,來臺風時,漁船也有地方停靠。 而李多魚的目標則是搞一整條環島路,要是發展順利的話,擔擔島說不定九零年代那會,就可以發展旅游業了。 到時候,住膩石頭房的村民,可以住在新區那邊,那些石頭房子完全可以搞成民宿給那些游客去住。 畢竟游客就喜歡那種原汁原味的住宿環境,你要給你們在這里住酒店的話,他們反而會說沒有“島味”。 要是旅游業能搞起來,對島上的村民來說,這也是一筆源源不斷的收入。 當然對李多魚來說也是賺錢的,因為他連閩龍旅游有限公司的發展路線都給想好了。 到時候,除了住宿外,什么趕海、海上牧場、出海釣魚的項目統統都給安排上。 李多魚來到新碼頭這里后,發現這里已經比舊碼頭還要熱鬧了,現在很多漁船都停在這邊。 可哪怕碼頭搞得再好,也不是所有的大船都可以靠岸停船的。 很多船老大只能漁船停在離碼頭大幾十米,乃至上百米的地方。 而他們想上船的話,還是得接送過去的,當然已經有人開始用泡沫小船當做擺渡工具了。 這玩意可以說是漁民必備的利器,哪怕在前世,李多魚也有一個,這玩意是真的好使。 一旦出現了沒人接送的情況,就可以搖著泡沫小船回到碼頭,就是遇到大風大浪天的退潮時,一定要慎重使用。 不然可能真的劃不贏海浪,到時候直接給帶到外海去,那就非常恐怖了。 前世的李多魚就曾發生過一次,命差點就給丟了,好在外面有很多漁排這才爬到漁排上去。 現如今,新區這邊的房屋已經蓋了三十多棟了,幾乎都是兩層以上的房屋。 房屋都已經蓋了三十多棟了,陳文超家已經搬到這邊來了,主要是從這里出發前往七星灣養殖基地的話,比擔擔島碼頭要節省近十分鐘左右的時間。 由于很多漁船都是往這邊停靠的,漁具店的老陳則在這邊搞了家店面,在這邊賣網具的話,會比老碼頭那邊好一點。 阿姐李水花也在這里圈了個店面,打算明年也到這邊搞一個店面。 除了本地人過來外,也有不少外地人想到擔擔島來“闖”,單單申請表就有五六十號人。 雖然人氣起來了,可放眼望去新區還是有點荒涼,李多魚也不著急,畢竟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李多魚相信,總有一天擔擔島不再是個小漁村,而是個熱鬧的地方。 李多魚沒走一會,就碰到了一群帶著魚竿的學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