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江南篇-《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1/3)頁
今年春季的關中格外忙碌,農忙時節的田地里有不少忙碌的人,還有各個工坊也要緊張地生產。
這個關中少了很多閑人,從地方縣志中可以看出,治安都比以往好了不少。
自驪山成了關中最富有的人家,整個關中也開始以脫貧致富為目標,努力發展生產,加大了出口與擴大內需的進程。
要放在以前,驪山還會與各縣一起開展商討,可現在不會了,大家都各自為戰。
生產制造就是如此,一旦開了頭就停不下來了。
人對物質的需求是無法被滿足的,儒生們常說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正在慢慢遏制人最珍貴的天性。
可這種深層又充滿美好的愿景注定不能被大多數的群眾理解。
在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的路上,擋在發展面前的障礙就是大家共同的敵人。
這就像是驪山人用紙張如廁,現在長安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用紙張如廁,這么做確實更舒服。
有人在用完紙張之后,還會痛罵一句,去你娘的圣人。
務實是關中現在的第一要領,脫貧致富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這兩者面前,圣人的教誨都可以先擱置在一邊。
當人們連飯都吃不飽了,哪里還會去看圣人教誨。
今天是正乾坤元年的五月,吐蕃剛剛送來了消息,一個叫做卓瑪的女人成了吐蕃的大相。
李君羨對此有些迷茫,這世道越來越陌生了。
徐孝德準備好了一切章程,帶著一隊御史官兵匆匆趕來,與穿著嫁衣的女兒告別之后,他的心事也了了。
“其實你可以在驪山多留幾天的。”
徐孝德低聲道:“江南形勢嚴峻,君命在身,老夫不敢耽誤。”
李君羨又道:“聽說你在江南還有一個兒子,也在為驪山辦事?”
“犬子幫助驪山修建港口,為了將來的事業做著準備。”
“如此也好,我們去了江南也要個照應,聽聞晉王殿下也在江南。”
徐孝德見隊伍已休整好了,道:“事不宜遲。”
李君羨頷首道:“那我們先出了潼關,再南下揚州。”
“好。”
徐孝德的神情上帶著前所未有的斗志,駕馬而起朝著潼關而去。
此番任巡查御史是早在去年的打算,現在才開始行動,李承乾這么安排是為了肅清朝堂,只有后方的朝堂形勢好了,有安穩的后方,巡查才有優勢。
并且給予了李君羨異地調兵的權力,以防萬一。
從長安城到了潼關,隊伍快馬加鞭用了兩日,徐孝德與李君羨是從洛陽沿著當年隋煬帝楊廣開辟的運河,從洛陽出發南下江都,到了江南渡過淮水,再進入江南地界。
水路走得磕磕絆絆,因當年工事有許多地方進行到一半就擱置了,走得并不是很順利,比預期還要晚半個月,六月天的夏季才到了江南東道的蘇州。
一到江南便可以感覺到這里的細雨與盎然的綠意。
遠處的山峰一片綠色,河道彎曲縱橫,來往商客與販夫不少,官道上行人絡繹不絕。
綿綿細雨如同帷幕,將那些并不是那么高的山峰籠罩在水霧中。
徐孝德與李君羨在太湖邊停下了腳步。
在湖中心有一膄大船,那膄船裝點華貴,一看就不是尋常人家的船只。
更奇特的是這膄船沒有桅桿,而是像一座飄在水面上的木屋。
李君羨安撫著身下的馬兒,馬匹打著響鼻,有些不耐南方的雨季。
一只小船從湖中心緩緩駛來,對方穿著蓑衣,搖著船槳,等到了近前,船夫行禮道:“敢問可是徐御史與李將軍?”
徐孝德點頭。
船夫說著關中話,帶著濃重的蘇州口音,“徐公子已經等候多時了,兩位上船吧,去船屋相見。”
徐孝德先一步,上了這艘小船。
李君羨見狀也翻身下馬。
船兒搖搖晃晃前進,駛離岸邊,四周便越發地寧靜,只有雨水落在湖面上的聲音,還有船槳劃過水面的動靜。
越是靠近湖中心,看著寬闊又一眼看不到頭的湖面,便給人一種遠離了塵世喧囂的寧靜感。
徐御史抬眼看去,便見到了站在船頭的兒子徐齊聃,如今他已是一個半大的小伙子,這一晃眼已十七歲了。
徐齊聃行禮道:“父親,李將軍。”
小船靠著大船停下,徐孝德與李君羨邁步走上大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