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四)-《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3/3)頁
又過了兩月,有一個消息送入了驪山,許國公高士廉過世了。
高士廉是一位長壽的老人,也是鮮有地從當年前隋江都之變,一路走到現在的老人家。
這位老人家陪著大唐走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也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在武德年間被重用,在貞觀年間被李世民利用完就拋棄。
長孫皇后與李世民在驪山為高士廉戴孝。
皇帝李承乾親赴葬禮。
葬禮是由長孫無忌親自主持的。
也是正乾二年的十一月,歐陽詢老先生也過世了。
驪山作出了主張,往后凡是驪山學子,都要學歐陽詢老先生的楷體書寫。
他老人家雖離開了人世,但他的字體會一直留在大唐的活字印刷中,往后的許多歲月中,人們所學所練的便是他老人家的字體。
不論外界與朝中如何變化,驪山的書籍永遠都用楷體來行書。
張清清開始了與皇帝的買賣,驪山要承包整個皇宮修建的工事。
張心安不放心,時常陪在姐姐的身邊。
今天的價格談到了三百五十萬貫,張心安低聲道:“姐,這個價格合適嗎?”
張清清回道:“我心里的底價是兩百萬,要是他們還想要降低價格也能與其周旋。”
張心安倒吸一口涼氣,“這來來回回就能賺一百萬貫?原來和皇帝做買賣這么賺錢,難怪外公說當年爹爹如何如何地榨取朝中的銀錢。”
談判正在最后關鍵的時候,這姐弟倆竟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聊了起來。
只不過這姐弟倆說的語言,內閣幾位重臣竟然一概聽不懂。
這姐弟倆的話語咬字清晰,一字一音,這是一種很好聽的語言。
朝中眾人竟然都沒有聽出來這是出自何地的語言,或者是什么方言?
最后,朝中與驪山的價格在三百萬左右敲定,從朱雀門經過承天門。
一直到北邊的太液池,所有的建筑都交給驪山承包,并且工事從正乾三年開始,正乾七年交付。
驪山的小郡主談成了人生第一門大生意,價值三百二十萬貫的買賣。
張清清一直覺得大唐的皇宮太過老舊了,并且有很多樣式是從前隋年間留下來的。
她向皇帝李承乾遞交了設計的圖紙,那是一座很宏偉的宮殿,新樣式的皇宮沒有太多花樣的屋檐與景觀,而是一種簡約又宏偉的建筑。
狄仁杰參加了科舉,并且毫無意外地入仕了,成了大理寺的一個典獄。
對此許敬宗幾次三番想要將狄仁杰調離,與刑部尚書劉德威打了一架。
最后這件事在狄仁杰的堅持下,還是在大理寺留了下來。
本意上,許敬宗想讓狄仁杰進入禮部,甚至都規劃好了人生計劃,并希望和狄仁杰距離那些人的陰暗面遠一些。
事與愿違,許敬宗已入內閣了,他不能參與官吏的升遷。
狄仁杰進入大理寺的章程是吏部批復的,而且陛下對狄仁杰種種刑律方略很滿意。
這位少年人寫的科舉文章,深得陛下心意,并且別看狄仁杰只是一個小小的典獄,將來一定也是能入六部的人物。
這是吏部尚書楊師道給出的評價。
今年秋季的雨水不多,狄仁杰與晉王李治,張柬之,還有紀王李慎坐在一處酒肆中飲酒。
屋內很暖和,李治喝下一口酒水,“恐怕我也要入技術院了。”
張柬之聞言好奇道:“當真?不去封地嗎?”
李治笑道:“本來是想去封地的,但父皇與母后年事已高,陛下希望我留下來,魏王兄已安排好了,我隨時可以入技術院任職副院長。”
就連吳王李恪都被遷往封地,竟將晉王留了下來。
這種事還真是少見。
或許是因為晉王乃驪山弟子,這才被留了下來。
張柬之憂心道:“自陛下登基以來驪山弟子受到種種優待這不是好事呀。”
平日里較為沉默的李慎開口,他低聲道:“并不是說給驪山弟子種種優待,況且現在的驪山縣侯已不再收弟子了,而是因朝中的種種舉措,需要驪山的理念,早在驪山縣侯任職太子少師時就定下的。”
張柬之搖頭道:“紀王想簡單了,當年陛下還是太子,他需要驪山作為依仗,只有得到了驪山的支持才能夠穩坐皇位,這都是皇帝的算計罷了。”(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