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八)-《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1/3)頁
裴炎雖不是驪山學子,但他身為太府寺少卿還是走了一趟河西走廊,親自去看河西走廊的水土。
現在的大唐官吏講究務實,講求實效。
以岑文本,許敬宗為核心的朝中骨干來主持大局。
張大安,郭正一,李義府等后起之秀為朝堂主力,大唐的朝政迎來了新的風氣。
敢于探尋,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的精神一次次地沖擊著如今的這片大地。
正乾三年,夏季的早晨,張清清一早就帶著安全帽與工匠們前往長安城了,她繼續修繕皇宮。
李世民與張陽來到驪山的車站。
今天車站有重兵把守,顯得空曠又安靜。
李世民年過五十五歲,此刻雙手背負走路還是很精神,他看著眼前這個龐然大物,頷首道:“這就是火車嗎?”
張陽站在一旁搖著手中的蒲扇,“嗯,喜歡嗎?”
李世民搖頭道:“不喜歡,這東西又不是活物,冰冰冷冷的?!?
說罷,這位當年的天可汗邁步走入車箱之中。
這一趟列車是去洛陽的,這也是天可汗第一次坐火車,李泰也連忙跟上。
之后秦瓊,尉遲恭,李靖也走入車廂中。
越來越多的士卒與將士們也走入了車廂中。
隨著車頭的噪音越來越大,響起一聲汽笛聲,這輛火車終于開始行駛了。
一開始火車動得很慢。
過了好一會兒,火車的速度便慢慢上來了。
在車頭的兩側,有蒸汽機不斷噴出來,車頭上方的煙囪也正冒著煙。
李世民看著車廂外的景色不斷后退,臉上終于有了笑顏,低聲道:“這就是驪山鑄造的力量嗎?”
李泰解釋道:“父皇,以后帶著大軍去洛陽就可以方便很多。”
車速越來越快,吹得這位天可汗的須發隨風而動。
李世民喜歡站在窗前,感受著迎面吹來的風,衣衫正在獵獵作響。
關中所種的樹木也越來越多了,關中八百里秦川的大平原十分適合鋪設鐵路。
從清晨時分出發,到了途經潼關車站已經是晌午。
本來火車要在潼關就要停靠的。
但這一次是天可汗的特別行程,徑直過了潼關也沒有停留。
為了父皇這一次的行程,李泰昨日就已經準備好了,這一次行程不會在中途停下。
只是半日就能從驪山到潼關,李世民感慨道:“以往行軍打仗可沒有這么順暢。”
火車一路駛出潼關,前往洛陽。
汽笛聲響徹四野,它像是一頭咆哮的野獸,一路朝著洛陽奔去。
洛陽的車站是去年修繕好的,就在洛陽城西面三里處。
一直到了夜里,火車終于在洛陽邊上停下了。
李世民走下了火車,看著這座洛陽城,目光落在了遠處的運河上,頷首點頭道:“當年行軍為了到洛陽,最快也要半月,現在只要一天一夜就能達到了?!?
張陽解釋道:“這就是工業的力量。”
李泰看著看著不遠處的時鐘,一共用了九個時辰。
現在的火車的車頭需要降溫,等著火車掉頭過來就能夠回去了。
張陽與李泰陪著李世民走入了洛陽城,現在的洛陽依舊是中原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隨著關中的發展,以及各項貨物的井噴。
這里是又是東出潼關,前往中原各地的重要樞紐。
火車通往這里之后,洛陽也開始繁華了起來。
李世民命秦瓊拿出來當年的行軍打仗的老地圖,這位天可汗與老將軍低聲說著話,他們在丈量沿途經過了多少個郡縣,與之當年行軍相比又節省了多少時間。
有關中的貨物從洛陽走出去,也有中原各地的貨物進入洛陽。
如今的洛陽也成了一座人口百萬的大城。
最后這些老將軍們得出了結論,火車不像戰馬,戰馬需要休息,人也需要休息。
而且火車鋪設的路線是驪山通往洛陽最近的路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