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一期農業生產計劃所需要的種子、農機都已經到位。 而朱富貴牽頭各部委成立【大明農牧業生產指導委員會】就是為了統籌安排,快速推薦,力爭在今年的春耕中,就完成15%以上一期農業生產計劃的指標。 也就是開墾7.5萬畝土地。 根據農業顧問的設計,這7.5萬畝農田中,水稻僅為1.25萬畝。 只是因為,新津農業區所需的配套水利工程尚未竣工,或者說才剛剛開了個頭。 沒有充分的水利配套,種植水稻并不合適。 不過考慮到大明境內暫以南方人為主,米飯是他們最愛的食物。 只不過說句實話,這群苦哈哈窮鬼真正吃過白米飯的沒有幾個人,絕大部分都是啃紅薯長大的。 白米飯只是一個執念而已。 這一點在幾個日本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朱富貴有一次在大食堂體查民情,看到幾個日本人端了幾晚大米飯拼命吃,對于一旁的紅燒肉卻興趣寥寥。 更加夸張的是,他們居然還拿米飯就餃子,或者米飯就饅頭吃。 仿佛碳水化合物有著神奇的魔力似的。 這種飲食自然談不上科學,也不健康。 不過吃飯這種事情,健康只是一方面,吃愛吃的食物,獲得幸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朱富貴還是在今年的春耕任務中安排了1.25萬畝的水稻。 剩余的土地,則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赫魯曉夫同志知道了,一定會非常欣慰,含笑九泉。 朱富貴買來的玉米種子都是高產品種,一畝畝產能到900公斤。 當然,這得是按照精耕細作而來。 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配合少量農機,一個農民的極限大約可以照顧50畝土地。 這畝產雖然上去了,但人力成本卻很高,完全不適應大明目前實際情況。 現在的大明,最貴的就是人。 所以朱富貴果斷選擇了軍事化、大農機、粗放式種植。 經過測算,這樣進行農業生產,玉米每畝收成最多只有600公斤。 但一個熟練掌握農機的生產部團戰士,可以管理幾百畝土地,而且還能有很多空余時間用于軍事訓練。 粗略計算,7.5萬畝土地需要的生產部團戰士僅為500人,糧食產量卻達4500萬公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