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時朝鮮王李熙年幼,趙太妃沒有學習慈禧,而是自撤垂簾,將權力交給了李熙的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大院君李昰應還算是一個比較親近大明的儒學理念者。 當然,實際上如今的大明走在維新的道路上,并不是什么儒學的衛道士之國,但這并不妨礙李昰應將大明視為精神母國。 他在朝鮮各地樹立斥和碑,上書“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 當大明在下關打響對法第一槍時,李昰應也積極組織力量收復釜山。 可是法雞打不過大明,打朝鮮人還是輕松愉快的。 朝鮮軍三次試圖收復釜山,全都以慘敗而告終。 然而李昰應這貨打仗不太行,搞清洗也是一把好手。 他大肆捕殺信仰天主教的朝鮮人,亡者達6000人,史稱丙寅邪獄。 除了大院君以外,目前朝鮮最大的政治勢力還有剛剛展露頭角的驪興閔氏,被大院君趕下臺的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老牌外戚勢力。 民間還有以傳播東學的天道宗為代表的新興勢力。 但實際上,如今的朝鮮比起歷史上的朝鮮成分可要簡單太多了。 歷史上,朝鮮國內三股勢力:大院君、閔妃系、東學黨系;國外三股勢力:清、日、俄,兩兩配對之下,不知道出現了多少種組合。 大院君李昰應被袁世凱逮捕過,又被清廷用來制衡過閔妃,最后淪為日本傀儡;而閔妃從反清獨立開始,又變成事大順清派,甲午之后依附日本,最后因為通俄被日本人殘忍殺害。 可以說,朝鮮這東亞強權交鋒之地,沒有一個人的行為是能用純粹的信仰來判斷的。 尊清還是親日,又或者私通俄國,其實都是一門生意。但如今日本天皇已經留了金錢鼠尾辮子頭,清日一家,朝鮮人總算避免了在清日之間搖擺的苦惱。 他們要選的,是在大明和清國之間選邊。 這還有好啥說的? 除了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這樣必須與大院君做對,不做對就等著被一口口吞掉的地方勢力,絕大部分朝鮮派系仿佛是守寡十幾年的深閨怨婦,一聽到大明的名字就濕了…… 這可真不是夸張。 就好比后世蛙蛙聽到美國爸爸出兵的風聲,那股虔誠的模樣乘以幾十倍,就差不多是如今朝鮮國內親明思潮的樣子。 主張恭順清庭的是絕對的少數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