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客觀來說,拉瑪四世的策略非常成功,他認清了形式,及時抱對了大腿。 比起抱著帶清大腿,最終葬身烈火之中的朝鮮閔妃一系,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 但這種策略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其說是拉瑪四世,以及他兒子拉瑪五世多么長袖善舞,多么擅長和洋人搞好關系,不如說,是暹羅的地理位置太巧了。 捧洋人臭腳就能不被滅族,不被亡國,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北美有一大把“進步”印第安人的尸骨可以作證,與虎謀皮,必受其害。 暹羅之所以能夠在英法環伺下保持相對獨立,無外乎是因為英法兩國在遠東需要一個能夠作為印度緬甸殖民地與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緩沖的國家罷了。 曾經有一句話概括十九世紀亞洲唯三的獨立國家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原因,即所謂“中國太大、日本太強、泰國太巧”。 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正確,但確實有一定道理。 至少,泰國巧就巧在他獨特的地緣上面,如后世蒙古之于中俄一樣,成為大國緩沖。 但這也意味著,泰國的成功,不僅僅中國這樣的天然大國不可能復制,就算是東南亞一票小國也是學習不來的。 而如今,受到拉瑪四世耳濡目染的拉瑪五世抽拉朗公,在他國書的字里行間也透露出,他想要將暹羅變成大明帝國與大英帝國緩沖國的幻想。 在他看來,大明與法國沒有什么不同。 大明來中南半島,無非和法國人一樣,想要長期吸血罷了。 吸血抽拉朗公并不怕。 你吸任你吸,我和你一塊吸。 反正吸的也不是他們王室的血,甚至左右逢源之下,暹羅國還能從衰弱的緬甸、越南頭上分一杯羹呢! 如今,法國人走了,明國人來了,這便是他待價而沽,進一步爭取利益的機會。 所以他非但沒有按照大明的要求,交出之前逃入暹羅國境內的法蘭西西貢總督流亡政府,以及越南耶教徒,反而將他們當做了可以和大明討價還價的籌碼。 至于說,大明方面要求他們全面驅逐英夷,由大明代替英國人在暹羅駐軍,也根本沒有正面回應。 當然,他也說了,希望作為中立國,邀請大明與英印當局在曼谷進行談判,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爭端。 這也是在英國加強對暹羅滲透之后,抽拉朗公的反制的手段之一。 簡單來說,挾明以自保,挾洋以要價,這便是抽拉朗公打的小算盤。 還真別說,由于擔心暹羅王室投靠明國,英國人這段時間來確實放低了姿態,給了曼谷方面很多好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