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比如說之前援清的預算,因為帶清已經(jīng)不存在了,就能拿出一部分來,收買暹羅。 畢竟印了那么英鎊,總得花出去。 這讓抽拉朗公對于自己的英明神武愈發(fā)感到驕傲。 暹羅雖小,卻能在刀尖上跳舞,令列強為我所用! 只是很可惜,大明并不吃這一套。 對于明靚宗來說,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在諸夏與雅利安,中華與盎撒,大明與英夷的交鋒中,所謂的中立國,大明根本不予承認。 大明方面無視了暹羅方面,若是大明出兵,暹羅政府將會無條件倒向英印當局的威脅。 德武十二年,西元1874年四月。 就在韃宋大軍第一次越過“殺死印度人”山口,擄掠英印北部邊境,搶劫包括印度神牛在內(nèi)的牲畜十萬頭,凱旋而回之際,大明開始對暹羅發(fā)動進攻。 作為總指揮的朱富貴大帥,親臨真臘重鎮(zhèn)金邊,督戰(zhàn)征討暹羅的戰(zhàn)事。 說是征討暹羅,但實際上,誰都知道,此役大明真正的對手就是英印當局。 與韃宋抽插自如的印度西北部地區(qū)不同,英印當局在緬甸布置下了百萬重兵隨時可以進入暹羅。 而在暹羅境內(nèi)也有軍事顧問超過兩萬人。 當然了,所謂百萬大軍,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拿著劣質(zhì)武器的印度偽軍,作戰(zhàn)能力存疑。 但毫無疑問,這是在波斯高原以東第三強大的戰(zhàn)力。 第一是大明神州都指揮使司,第二大明南洋都指揮使司。 雖然兩者總兵力相加也僅有八十萬人,但朱富貴認為,一個大明士兵,可以抵得上一伯個印度土兵。 所以,優(yōu)勢在我! 唯一讓朱富貴感到困惑的是,按照預定計劃,大明集團對于英印當局的攻勢應當是三面開花的。 即大明主力自中南半島以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路線推進,韃宋在印度西北以莫臥兒開國皇帝蒙古后裔帖木兒·老虎的路線推進,南唐則從海路以東印度公司的推線推進。 三管齊下,全面開花。 如今,大明和韃宋的推進都很順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