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倫敦大都會威斯敏斯特自治市,唐寧街10號。 這座黑色的喬治亞風格建筑,除了是大英帝國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辦公室外,首相的秘書、助理和顧問都在首相官邸內工作。 首相每天都會在唐寧街10號與閣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機要部門,如國會、財政部和外務部距唐寧街10號也只有數分鐘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夠取得情報和聯系。 當然,理論上女王居住的白金漢宮也在附近,好讓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漢宮,向女王匯報政事。 不過因為倫敦城愈來愈嚴重的光化學煙霧污染,自從大股災的創傷恢復之后,女王陛下就重新搬到了鄉下居住。 此刻的老丘吉爾無比希望,維多利亞陛下就在倫敦,就在白金漢宮里面。 至少這樣,自己就不會成為那些風言風語的焦點了。 時間回到半個月前。 史稱“衛生行動”的加爾各答大轟炸的消息剛剛傳回英國,老丘吉爾作為唐寧街10號的主人,不得不出席在首相官邸的新聞發布廳舉辦的政府例行記者招待會。 這種記者招待會一般都是由首相官邸新聞發言人出席的,只有當出現了重大變故,首先本人才會出面。 老丘吉爾在幕僚公務員哈吉的幫助下,準備了長篇累牘的,關于亞瑟王子不幸被明國人俘虜的應答話術。 然而事態的發展卻最終完全偏離了老丘吉爾與哈克預期的方向。 一開始,來自《泰晤士報》的記者提問的問題都還比較正常。 大抵是關于帝國最新的經濟政策,在歐洲大陸的戰爭發展之類的狀況。 老丘吉爾游刃有余地原地繞圈,并最終總結道:“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便過程有些曲折,但是與德意志鄉巴佬的戰爭,我們必將勝利!” 《每日電訊報》與《每日郵報》的記者小聲地交頭接耳, “你覺得首相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 “誰知道呢?我猜應該是前線部隊又吃癟了,德國人的坦克可不好對付。” …… “你們幾位,在說什么?” “哦,我們在說首相高見。” 小聲議論的記者們全都不愿意搭理最后插話的那個家伙。 因為他不是倫敦人,而是來自《曼徹斯特衛報》的記者。 自從18世紀80年代第一家使用珍妮紡紗機的棉紡織廠在曼徹斯特誕生以來,這座原本籍籍無名的城市迅速成為了全英,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棉花及毛紡織品生產城市,號稱棉都。 曼徹斯特紡織業的崛起讓曼徹斯特的資本家與工廠主們一度擁有了與倫敦金融城的天龍人們平等對話的實力。 但是,正如所有old money都看不起新興暴發戶一樣,無論曼徹斯特人多么有錢,倫敦人總是不待見曼徹斯特人。 更何況,棉紡織品這一領域,曼徹斯特人正在一瀉千里地丟失海外市場。 明國人以不可思議的效率,從價格和品質雙方面對曼徹斯特進行降維打擊。 所以,曼徹斯特的棉紡廠主們,正是“抵制貿易全球化”、“抵制自由貿易”、“抵制明國制造”,鼓吹“明國進行不正當貿易,我們必須對他們進行懲罰”等言論的最重要的推手。 見倫敦的同行都不待見自己,《曼徹斯特衛報》的記者冷哼一聲,“一會你們最好不要驚訝于我們《曼徹斯特衛報》的獨家消息,當然,你們驚訝也沒有用,因為我們已經把消息放到了頭版頭條上,提前印刷出版了!” 時效性永遠是報紙的生命。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效性比起真實性和可靠性還要重要。 如果放任媒體的權力,不對它加以監管的話,最終時效性將會毫無疑問地壓倒真實性,劣幣驅逐良幣。 不過,大家都是記者,大家都跑得很快,想要獲得先人一步的重要新聞實在太難了。 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那副神神秘秘的模樣,《每日電訊報》和《每日郵報》的記者們噗嗤笑出了聲: “你難道想說亞瑟王子的事情嗎?你以為我們沒有把這件事印在頭版頭條上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