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再把根本上不了戰場的傷病員一扣,真正拿起武器的最多也就十四萬人,這跟張飛趙云的人數比例差距,也就從四倍跌到了三倍以下。 而最關鍵的是,張飛趙云馳援而來的,那都是騎兵為主。 之前諸葛亮、太史慈要做那么久的局,各種拉扯遲滯,卻不能給決定性的一擊,關鍵就在于諸葛亮太史慈的騎兵比例比較低。 看似每次四萬或者兩萬戰兵出戰,實際上草原聯軍只要避戰逃跑,諸葛亮和太史慈那各自只有幾千人規模的騎兵,是不敢追著十幾二十萬人追殺的。 張飛趙云就不一樣了,每邊兩萬多人都是騎兵,那是北方邊境主要的邊軍精銳力量了,跟中原內陸駐防堵口的部隊大不一樣。 雖然不至于像北宋時的“汴梁禁軍”和“西軍”差距那么大,但差距肯定是存在的。 諸葛亮那種智將,擅長的就是總決戰之前不停給敵人上狀態、堆控制疊BUFF,最后暴力輸出收人頭,還是得看張飛趙云的操作。 右北平以北的白檀邑,戰斗在十一月初六這天,陸續打響。遼西以北的白狼山,戰斗則在十一月初八打響。 因為戰場距離相隔數百里,而且雙方集結部隊也有先后、發生遭遇戰時也都沒有徹底完成部隊集結,所以整個戰斗過程非常混亂,也互相不知道另一邊戰場的情況。 大家都是靠著求生本能而戰,知道贏了就可以安全還鄉,輸了估計就要把性命丟下了。 直接四散逃命也不可能,張飛趙云也都有足夠的輕騎兵,要是被各個擊破的話,追上的那一部肯定得重創甚至全滅,所以一定得跑團擊退才好跑。 而且,因為是奔襲戰、遭遇戰,雙方其實都沒徹底集結好部隊。 草原聯軍一方,因為各自尋路翻山通過燕山,本來到的就有先有后,遭遇戰打起來之后,后面還陸陸續續有部隊趕到戰場。 張飛、趙云那邊情況也驚人的相似,每邊兩萬多騎兵,在急行軍的時候也會拉成長蛇陣,而倉促發現敵人后,為了盡快拖住、防止延誤戰機,基本上是先鋒一邊往回報信、一邊就直接帶人沖了。 以至于交戰雙方都陷入了亂戰,不得不承受“添油戰術”的弊端,打著打著后方又有一隊援軍趕到、然后火線投入最前沿的廝殺。 兩場戰場規模分別達到了十四萬人被八萬人左右的騎兵大會戰,就這樣在相當于后世科爾沁草原的廣大范圍上展開了。 也就是后世的燕山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南的草原區域。整片區域大致包括后世的赤峰、通遼等草原市。 十幾萬人的騎兵大會戰,堪稱漢末以來最壯觀的騎兵對決。 之前哪怕是中原爭霸階段,劉備和袁紹、劉備和曹操的最大規模總決戰,交戰雙方人數都有比這個多的,但單論騎兵數量的話,最多的時候也不到今日之戰的一半。 裝備了四棱錐槍和超長一次性換用騎槍的漢人鐵甲騎兵,與彎刀長矛的鮮卑突騎血腥絞殺在一起。 胡人騎兵的甲胄雖然差,但長矛沖刺的威力也不容小覷,即使扎在鐵甲上矛桿就有可能崩斷、矛頭也會折損,但還是可以確保把漢人騎兵捅下馬來。 如果捅正了,矛頭折損的同時,鍛鋼胸甲也有可能扎穿。如果稍微捅斜一點,倒是會被胸甲的弧度偏斜開,如同炮彈擊中坦克斜面裝甲會跳彈一樣,但把人擊落馬背捅出內傷、再摔個重傷,還是絕對做得到的。 相比之下,只有胡人騎兵的馬刀揮砍輸出,在面對漢人鐵甲騎兵的時候,幾乎難有建樹,只能是跟漢人的游擊弓騎混戰時發揮點威力。 而漢人騎兵的武器,無論哪一種,只要招呼到了胡人騎兵身上,至少都是重傷,或者直接擊斃。 場面一度非常血腥,戰場中央很快形成了血肉屠場。雙方的游擊突騎也張弓放箭、逡巡奔射,箭矢蔽空,日色為之黯淡。 …… 因為張飛那邊的戰場先打起來,所以也先分出勝負,更早見識什么叫這個時代最血腥的騎兵遭遇戰、亂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