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59章 黃金五年-《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3)頁
劉備聽了李素的闡述,一時間覺得似乎頗有代理,給他指出了一條他從未想過的道路,不由陷入沉吟。
李素便繼續(xù)侃侃而談、詳細闡述:“陛下,武帝之前,自秦始皇至孝景皇帝,都無年號。秦始皇紀年至三十六,自其為秦王時便算起,并不以稱帝為限。高祖踐祚之前,太史公本紀年事,也以‘漢元年’至‘漢七年’紀錄。
陛下如今已罷黜‘天人感應(yīng)’邪說,改尊《殿興有福》,則天象災(zāi)變,與人君德行已無聯(lián)系。不如就此廢除頻繁改年號之法,也算得上是正本清源。
何況,陛下乃孝景皇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初為武帝之兄,陛下既不出于武帝一脈,又不用如光武、明帝一般忌憚‘天人感應(yīng)’,直接改回高祖至孝景皇帝舊制,有何不可?”
劉備聽得一愣一愣的,隨后覺得還挺有道理。
年號又不是自古有之,是跟隨著漢武帝使用儒術(shù)、天人感應(yīng)才有的。
現(xiàn)在天人感應(yīng)都沒了,不再改也很對啊!這樣還能順帶破除很多神鬼迷信、壓縮妖言惑眾搞祥瑞圖讖的生存空間。
不過,劉備很快想到,他都已經(jīng)用過“章武”這個年號了,當時天下還沒統(tǒng)一,事急從權(quán)也不便做太多沒意義的標新立異事情。李素當時求穩(wěn),也沒提,現(xiàn)在卻來提,也不好再把章武這個年號不用啊。
劉備思忖再三,虛心求教:“丞相學冠天人,在綱常大義上自然是精通的。不過此事具體當如何處置呢?年號總還是要的吧?”
李素奏道:“故臣以為,事已至此,有那么多歷史遺留的疑難。則年號不便廢,但也不便改。人君之德,只與人君本人有關(guān),與天數(shù)無關(guān)。將來的年號,只是給人的,不是給天的。一個君主,一世一元即可。
臣建議,以后紀年,恢復《史記》最初時的紀法,如‘漢元年’至‘漢七年’那段,同時,再紀錄今上年號年數(shù)。
如今年是章武十八年,以后就紀為‘漢四百二十年、章武十八年’,以此類推。”
劉備想了想,點頭許可:“此法甚善,不過,其中原理,還要丞相詳加闡述,好讓天下讀書人明白其中道理、正本清源。免得無知之人以為朕是學識淺薄、不知道怎么改年號呢!”
劉備可以不改年號,但話必須說清楚,道理要宣傳透徹。
這是正本清源、直接繼承秦始皇漢高祖到漢景帝時的優(yōu)點,改良漢武帝開始被邪說蠱惑帶偏的那部分缺陷。
李素少不得又得為他的多嘴付出代價,寫點書論證了。
好在他已經(jīng)是丞相,提綱挈領(lǐng)給出學術(shù)思想就行,具體文筆措辭修飾,讓他老婆代寫。
至于李素借機闡述出這個理論,倒也沒費他多少腦子。
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前世他學正統(tǒng)論課程時學過的基礎(chǔ)知識,跟“殿興有福”是綁定的,他掌握得太牢固了,幾十年后還能記得。
很多人都知道,從漢武帝到宋朝,中間一千多年,中原王朝的皇帝是經(jīng)常改年號的。
而到了明清兩朝,就變成“一世一元制”了,也就是一個皇帝一輩子就一個年號。
這才有了后人用年號指代皇帝的稱呼方式,有了“永樂皇帝”、“嘉靖皇帝”、“崇禎皇帝”、“乾隆皇帝”這種說法。
但絕大多數(shù)沒學過正統(tǒng)論的人,對于“一世一元制”的出現(xiàn),只是記了個結(jié)論。
哪怕歷史系考生,考試也就考這么一個概念和事實,沒去細究過其中的正統(tǒng)哲學原理。
事實上,“一世一元制”在朱元璋的時候剛出現(xiàn),就是跟“殿興有福”高度捆綁的。
畢竟歷史上“殿興有福論”就是劉基宋濂方孝孺這仨弄出來的,一世一元也是他仨弄的。
一世一元這種制度,就代表年號從“天人感應(yīng)”時代的對天負責,改為對人負責。
因為對人負責,所以人沒換年號就不換,跟從此是否“天數(shù)有變、神器更易”無關(guān)了。
很多無知之人還小看“殿興有福論”,說什么“也就明朝用用,到了清朝怎么沒見中央朝廷大張旗鼓宣揚‘殿興有福’?”
其實有些東西哪用刻意全面宣傳,畢竟你宣揚那些明朝的學者個人的地位,對清的統(tǒng)治者也沒直接利益,那當然是借對他最有價值的部分來用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