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60章 無聲的擴張-《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3)頁
以諸葛瑾為門下左侍中,張松為門下右侍中。
其余各部尚書,也都是依次遞補,包括禮部尚書兼宗正的劉德然(劉備的堂弟),使部尚書徐庶、文部尚書管寧,
吏部尚書鄧芝,財部尚書糜竺,民部尚書黃權,
工部尚書張裔,兵部尚書龐統,刑部尚書楊洪,醫部尚書張機。
這套全面整頓后拿出來的新班底,比原先的老班底多多少少實現了年輕化,劉備估摸著夠他這輩子用的了,很多說不定還能留給后人,也便于百年之后的權力平穩過渡。
……
大漢提前結束亂世和戰爭、讓歷史上那些因為大規模屠殺和尸體處理不及時而爆發的瘟疫,被遏制在了萌芽階段。
讓不少原本因為瘟疫而早逝的名臣猛將,延續了發光發熱的時間。
不過,自然規律終究是不能避免的。既然漢末原本的大瘟疫,根源在于“原本南北交流較少,所以南方人才有抵抗力的疾病,北方人接觸不到,反之亦然”。
那么,只要南北交流擴大,這個過程中肯定會伴隨著瘟疫的陣痛。
這一世,因為大漢越來越重視商貿物流建設,諸葛家族為代表的民營大宗貨物物流巨頭們,有數以千計的河海轉運船舶在大江大河南北各處周轉。
這個過程中當然也帶來了“大規模人口的數千里往來遷徙”,也是絲毫不比歷史同期的戰爭調度少,甚至距離還更遠,還有去到扶桑、三韓、林邑、旅漢的。
當地的疾病也免不了會帶回中原,也肯定會導致一些人口下降。
無非這種人口下降不像幾十萬人廝殺的千里遠征那樣會集中爆發,而是慢慢分批緩釋。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度醫療資源,防止衛生系統被擠崩,才沒大規模出現失控瘟疫。
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只能用發展來解決。
所以總的來說,這段時間國家經濟雖然在始終高速發展恢復,但那幾年里國家的人口增長卻不明顯。
早在202年劉備剛統一中原時,天下人口2800多萬。后來207年征服扶桑三韓、靠兼并新增地區的人口,才恢復到3100多萬。這部分增長出來的人口,三分之二是來自于新征服,只有三分之一是漢人自己生育多出來的。
但是又十年過去了,中間還兼并了漠南草原和東胡草原上的外逃漢人和投降的鮮卑烏桓,到217年的時候,大漢人口依然還只有3200多萬。
十年里才絕對增長了100萬人,就算考慮上對草原作戰時的軍民傷亡、生育減少,這個數字也是有點不正常的。
也就是說增長幾乎都來源于新征服,自身生育增長幾乎沒有。
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商貿提前發展,華夏大地提前進入了南北人口大流動環境”,導致的疾病流行人口死亡加速。
但這個代價,是任何國家從“安土重遷、封閉管理”的傳統模式,向近代遷徙社會轉移過程中,都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也不能指責任何統治者。
另外,這個過程中,國家和民族也不是完全沒得到好處。比如雖然十年人口沒怎么漲,可人民的身體免疫力卻是實打實提高了的。
十年前南方人的身體對北方病毒沒什么抵抗力,一輩子也見不到幾個北方來的人,也沒機會被傳染。
北方人也是同理,之前一遇到華南地區的“瘴癘之氣”就直接熱帶病毒倒了,十年交流下來之后,北方人哪怕足不出戶,多多少少也對瘴氣有點免疫力了,絕對不會再出現演義里“五月渡瀘”時的瘟疫慘狀。
當然,凡事都有一個過程,以諸葛亮改善后的交通基建水平,十年時間還不至于讓全體大漢子民都得到這方面的好處。目前只能做到“南北方各大主流樞紐都市周邊的百姓,身體的綜合免疫水平提升了一級”。
比如南方的成都、襄陽、武昌、金陵,北方除了東西兩京,還有鄴城、薊城,這八大都市的市民,基本上做到了南北流行病都多少有點抗元,都遇到過了。
而廣大農村地區的封閉自然經濟圈子里,絕大多數人口依然沒有遇到千里之外疾病的機會。
在“南北病毒免疫交流”的自然過程中,大漢的衛生系統建設和醫學發展,也得到了相當的進步,既有理論總結上的,也有實踐經驗上的。
名醫出身的張機,也做到了李素為他新設的一個部的尚書職位,讓大漢中樞朝廷的部數突破了十個部,新設的這個就專門管醫療衛生公共健康。
這一切,都是在逐步打好國家和民族的健康基礎,等大部分國民消化了更廣大疆土上遇到的新病毒、都建立起群體免疫,才能進一步往外擴張地理發現。
(別笑,古代,一直到大航海時代,都是這么緩慢建立群體免疫的。
歐洲人去美洲、能帶去一個天花就把美洲土著弄掉大半,殊不知美洲獨有的疾病,對歐洲人健康的威脅也是巨大的。
只是歐洲人容易控制接觸新傳染源的節奏、是掌握交流主動權的一方,能控制群體免疫的建立和擴散速度,才沒釀成太嚴重的大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