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番外第63章 航海保險-《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3)頁

    哪怕幾百條運銅船里沉了兩三條,讓商人賠個好幾億,糜家諸葛家也輕松賠得出來。但是,全靠家大業大死撐也不是辦法,而且樹大招風,容易惹人嫉恨……”

    后續的解釋,李素說得比較委婉。

    原來,依然是因為諸葛亮很會做人,哪怕這個世界沒有“反壟斷法”,他也不希望三弟事實上對這些業務形成壟斷。

    給朝廷運金銀銅的船隊,都由他家和糜竺家來辦的話,那成啥了?諸葛家成東印度公司了?

    但是,其他小商人沒這個實力也沒這個魄力擔當,簡直是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中用啊!

    最后,諸葛亮反而還要想辦法培養自己三弟的競爭對手。建議諸葛均鼓勵中小型承運人聯合起來、也組團承包這部分朝廷業務。

    如果中型承運人承擔不起風險,就給他們組一個類似“保甲連坐”的制度,互相承擔連帶分攤責任,出了事故大家湊份子賠,攤薄了就賠得起了。

    這條辦法,諸葛亮沒有親自拿出來,他是借了諸葛均的手拿出來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么深諳算學概率之道的妙法,肯定是諸葛令君想出來的。

    后來他發明的這個風險連帶法,居然成了最初的“海運保險”前身。

    凡是承運標的物貴重、超過承運人風險承受力的朝廷訂單,都要從收取的運費里計提一筆出來,作為參保費,幾乎跟后世買大車搞物流得交交強險一樣了。

    而且,事后諸葛亮也沒想把這個“航運保險公司”捏在自己家族手上,路子摸索清楚之后,他就讓諸葛均自己建議,把這個“連坐保險”交給朝廷托管。

    這倒不是諸葛亮良心多好,而是畢竟他也是古人,沒意識到“保險公司”這門生意本身也是有巨大利潤可言的。

    諸葛亮剛發明海運保險時,這東西就是非營利性的,負責居中做賬協調的人不能拿好處,收上來的保費也是封存在專門的一個庫,就算用不完,也跟運營者無關。

    還是這個“航海保險”的路子,傳到丞相李素耳朵里時,李素才小小瞠目結舌了一把,感慨如今的諸葛亮已經是青出于藍了,都不用他這個恩師點撥提醒、用先知開掛。

    諸葛亮自己憑借著已經足夠豐富的見識儲備,已經能自己滾雪球一樣滾出越來越多靈活妙用的新知,治國理政理財都是游刃有余。

    劉備因為數學不好,對這些“金融管理創新”也不懂,所以盡管這東西出現已經有好幾年了,他還是此刻親自到番禺巡幸,才親眼見證了諸葛亮一套治理妙法之下、讓大漢的自發航海變得多么繁榮。

    “有孔明賢侄在,你我君臣以后也沒什么擔心的了。”劉備聽取完匯報、觀摩完之后,不由感慨。

    ……

    對于海路出巡這項事業而言,有一支強大的民營航海船隊作為基礎,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極大減輕朝廷造船的壓力。

    道理也很簡單:在民營海船不發達的情況下,朝廷貿然增加一筆巨大的海運需求,就得全部臨時造船。

    歷史上隋煬帝南巡的時候,為了造去江都的龍舟,以及為了造打高句麗的海船,揚州和青州有多少百姓都常年浸泡在海水中,數以萬計的人死于疫病,或者是腰以下都泡爛了皮膚、生出蛆來。

    而皇帝出巡結束后,這些船基本上也不可能挪作民用,那就是極大的物力浪費。以至于歷史上很多時候皇帝坐船出巡比騎馬出巡還費錢。

    劉備出巡就簡單很多,除了皇帝的旗艦是專門造的,另外一小部分是海軍戰艦挪用過來。剩下至少七八成,都是租賃的民船,直接從諸葛家的“物流公司”征調過來。

    最后折算下來,兩年近五十億的巡幸開支,第一年的騎馬走陸路就花了將近四十億。第二年的海路坐船才花了十幾億。

    兩者成本差距達到三倍,而且海路預期要走的里程甚至比陸路還遠一點。

    至于劉備乘坐的旗艦,也堪稱是這個時代造船科技的巔峰之作了。比十年前李素去扶桑坐的旗艦又升級了一大截。

    畢竟十年前大漢全國的鋼年產量才五千多噸(北宋巔峰期三千五百噸)。

    十年過去了,還是和平建設的高速發展期,如今關東地區工業水平也成長得跟關西一樣發達了,而關東地形是大平原、人口更為眾多,所以大漢十年來鋼鐵產能翻了一倍都不止。

    去年最新的鹽鐵統計數據,是年產鋼接近一萬三千噸。

    而十年前,李素坐的船,已經可以跟歷史上17世紀的一流西班牙大帆船、或者說三層甲板蓋倫帆船差不多噸位了,大約是一千五百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