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番外第65章 江湖越老,膽子越小-《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3)頁

    過于靠近閩江JIN江河岸的低洼濕地,則是挖淤泥堆積圩田,圩田種芋頭,挖深的位置種菱角菰米蓮藕。

    灌溉差點的平整旱田,全部種上了甘蔗,再高處崎嶇一點,滿滿都是茶葉。這小日子過得,每家每戶都嫌勞動力不夠用,可了勁兒地生娃,太恐怖了。

    李素前世是就知道閩中之地,茶葉產業后來發展得比兩浙還恐怖。畢竟武夷山烏龍茶那是霸榜幾百年的外貿拳頭產品。

    如今這些閩中人的種茶手藝,還就是當年李素坐鎮揚州時,官府出面從益州和吳越組織人手、勸農教導這些北方來的移民掌握技術。

    所以閩中茶業繁榮,李素是可以理解的。他只是沒想到,為什么連種甘蔗和制糖也那么繁榮——歷史上,好像沒聽說閩地是蔗糖的重要產區吧?

    為此,他還深入了解了一番,最后總算恍然大悟:歷史上閩地在海貿發達后,只有茶業繁榮,主要是茶樹只占用山坡地!稍微整頓一下梯田就能種。

    甘蔗雖然也適應南方氣候,之前在益州濕潤溫暖的地區也有種,但畢竟對地塊的平整度還是有要求的。

    梯田也能種甘蔗,但不能像種茶的梯田那樣一行一個高度,得寬一點,需要的工程量就比較大。

    后世閩地甘蔗不發達,主要是人口多了,平地太稀缺。海貿發達時,閩地人口都過千萬了,平原耕地才占全省面積一成、養活全部人口都不夠,剩下九成都是山區,哪能浪費平地種甘蔗?

    現在卻不同,才六十萬人呢,生產力和生產技術卻已經提上來了,多種糧食根本吃不完,對外海運賣糧又不劃算,畢竟海運也要成本,而糧食的價值密度太低。

    所以閩江兩岸空出來的、稍微平一些的旱田,就全部種甘蔗唄!

    在泉縣,在東冶,各處都有十幾年前來的貧窮移民、自發原始積累后開榨糖工場,或者炒茶作坊。官府也依法管理、照章收稅。

    一個封閉的、對外沒有多少稅負的世外桃源,只要海貿以貴重品抵扣納稅、對朝廷承擔義務,最后居然能發展到如此小而美的小國寡民狀態,也算是嘆為觀止了。

    有生產力,人口卻還遠不飽和,這種日子對普通平民而言真是可遇不可求。

    視察完之后,劉備在登船離開時,還忍不住把李素招到他自己休息的艙室內,屏退左右跟李素開玩笑:

    “賢弟,前些年沒有立夠功勞、把會稽郡二十二縣全部獲封到手,現在有沒有后悔?

    朕記得,當時你的封地,就差這閩中之地了吧?如今發展得這么好,還多拆分出來兩個縣,人口還那么多。

    以后再發展發展,別說三縣了,就是拆成五六縣都是該的,再巧立名目給你記功加封,都難以封滿了——如何?要不要趁著現在還沒拆,朕找個由頭都封了。

    就說是‘與故太傅合力修史,歸化蠻夷有功’,畢竟太傅十幾年前修的《史記索隱》,對鮮卑烏桓的同化效果,也是這幾年才越來越明顯。也算是遺策定國了。”

    李素也不貪心,既然是私下里的場合,他就很懇切地直言:“兄何必如此,小弟位極人臣,富貴至此,何必求全。留下幾個縣,將來給太子施恩吧。

    小弟這也是肺腑之言——兄雖是武人,身體強健,可還是要在女色上節制吶。小弟雖然文弱,畢竟才一妻五妾,女色最是傷身。”

    李素連“陛下”都不稱了,而是難得改口以兄弟論,這是真心跟劉備說些外人場合不能說的話。畢竟誰敢談論皇帝的預期壽命呢,李素這也是為了對方好。

    劉備笑笑,擺擺手:“也好,不過女色是戒不得的。天下如此太平,朕也沒有別的奢靡。宮女妃嬪,都是早就納入后宮的,這些年也沒勞民傷財再多選。

    讓她們久曠怨望,朕不忍心吶。自從上了年紀,那些沒碰過的宮女,已經放出去很多了,但已經染指過的,總不好外放,也不好讓她們守活寡。”

    劉備說得理直氣壯,聽起來居然有點像“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既然惹了那么大個爛攤子,就要及時行樂一碗水端平”。

    聽得李素都不禁好笑起來了,這世上還有男人能把好色說得這么冠冕堂皇,說成好像是“惹了的就要負責耕耘到底”一樣。

    他也就沒有對此再發表看法。

    不過,倒是劉備被勾引起了對身后事的看法,他也是豁達之人,不諱言這些話題,就私下里秘問:

    “天下傳承有序,朕倒是不擔心。不過看永兒也不像是什么康健的樣子。唉,他母后生他的時候年紀還小,身量沒有徹底長開,那時候又從成都、漢中、長安一路奔波,有點動胎氣,生下來時也不太順利,一直病懨懨的。

    朕有時候也在想,要是朕年紀再高壽一些,不僅過于高祖、光武,甚至高于武帝,成為從古至今最長壽的天子,永兒能不能熬到那時候呢。

    朕現在也常看古之長壽君主傳位的史料,鮮有太子安然接位的。雖然扶蘇、戾太子都是死于陰謀。朕年老昏聵之時,不知會不會做錯什么事。”

    李素聽了劉備這番自我剖析,也是有點緊張:“陛下何出此言?陛下龍體康健,乃天下之福。太子仁孝,也是順其自然便能垂拱而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