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 南川定亂-《北朝帝業》
第(3/3)頁
“但今群賊俱入窮途,一旦放棄追剿,使其得有喘息之機,來日必然為禍更深啊!”
田弘又連忙苦口婆心的說道,好歹忍住沒有說秦王這一想法有些婦人之仁。
“此番罷戰之后,不止要勸民為耕,更要勸賊為耕。傳告州郡官府,但肯棄械墾荒,可以既往不咎,并量其墾荒畝數,賜以糧種、農具、耕牛、布帛等。征師駐于南川,錢糧耗損日甚,若能將此殺人之資用于活人,犒獎墾荒之徒,乃是大善!”
李晉繼續沉聲說道:“或為此為迂腐之仁,賊之為賊,本就昧于仁義,更難以恩感化。但安生樂命,是人之天性。向者生民適亂,是因天下紛爭、民不聊生,但今皇朝興治,但能從治而生,誰又愿從亂而死?
況民之為民,不在德義,而在田畝。賊若棄戈執犁,與民何異?王田之內,三時作而一時息,孰能為賊?殺生可以滅賊,勸耕同樣也可。”
田弘聽到這里,一時間竟有些詞窮,低頭沉默片刻,才又開口說道:“可是殿下,若這些頑賊仍然不肯棄械就耕,不應王命,又將如何?須知他們本來就是刁悍難馴,所以才興兵為亂,賊不樂安生,何以安生誘之?”
“賊不樂安生,百姓卻樂。凡所聚亂之賊,皆其鄉里豪富剽悍之徒,其鄉百姓但能執賊報官、發掘賊巢者,皆可均其田宅、分其倉廩。”
李晉也并不是一味的要講仁義,對于那些頑固作亂的賊徒,他同樣不打算輕易放過,只是與之前大軍勞頓、征師費巨的方式不同,他打算將此轉變為鄉人與鄉豪之間的矛盾,通過那些鄉人的檢舉告發和輔助配合來定點清除那些亂賊首領。
之前也有人做出這樣的提議,但被人以是教人用奸、敗壞鄉倫道義而否定,但李晉在思忖一番之后還是覺得所謂倫義還是太過空泛,尤其眼下南川叛亂遲遲沒有解決,這難道就稱得上鄉義淳樸?
朝廷施治的基礎就在于人和地,既然那些作亂的賊子不愿意接受朝廷的統治,那自然就要將土地獎勵給愿意接受朝廷統治之人。有了這些人的配合引領,再對那些亂賊追剿起來自然就目標明確、效率大增!
于是隨著秦王做出這一決定,唐軍師旅大部便撤離南川,僅僅只是留下了少量的精銳騎兵留駐郡縣,并且發布一系列獎勵耕墾的政令,讓各地盡快恢復春耕。
隨著官軍撤離,那些亂軍們自覺得總算堅持獲得了勝利,于是便都趾高氣昂的回歸鄉里,同時也勒令部眾們抓緊時間進行耕作。畢竟他們作亂也是需要吃飯的,而且許多亂軍頭目本身就是鄉里大豪,各家田地若因戰事撂荒歉收則實在太過可惜。
可是隨著這些亂軍解散歸鄉、各自開始耕作起來,那些亂軍頭目們很快便發現情況有些不妙,原本他們約定彼此間是要保持聯絡,同時防備官軍再次殺回,定期還要重新聚集起來。
最開始一段時日情況還好,可是漸漸的失約之人便越來越多。因為大家都發現官府管理異常的寬松,甚至一些亂軍頭目公然在鄉里游走、甚至出入城池都不受執拿,甚至只需要到官府報備田地訊息,官府驗證之后便會給予糧帛等賜物。
一些人自然覺得這是他們努力抗爭得來的好處,而且既然已經爭取到了,那也就無謂再作抗爭。畢竟之前官軍定亂殺人時也著實兇狠,他們也多有鄉親子弟死在了叛亂當中,如今總算安定下來,處境也得有改善,自然也就不想再作亂了。
但這樣的情況顯然不符合那些鄉里豪強的利益,他們要的可不是官府賞賜的仨瓜倆棗,而是希望能夠完全壟斷鄉資鄉序,拒絕接受官府的管制。因此當發現民眾們都被官府那些小恩小惠給消磨斗志之后,這些人便也警惕起來,于是便想著再次將部眾給集結起來。
然而他們這里還想再次為禍,殊不知自己也已經成為了一些鄉人的目標,很快便有一些豪強的塢壁莊園突然被鄉人沖破,又或被鄉人配合官軍里應外合的攻取下來。
一時間那些膽敢返回鄉里的南川豪強們紛紛羅網,甚至包括一些早在侯景之亂時期便活躍在境內的豪強,諸如豫章周迪、熊曇朗之類,全都遭到部曲和鄉人的出賣,陸續為官軍所抓捕。
如此一來,南川平叛就此打開局面,一些首領人物紛紛被抓捕,而許多原本從亂的百姓也借著官府息戈勸耕這一機會而回歸鄉里,重新成為編戶的順民。等到時間進入五月仲夏,南川各地已經是兵戈悉定、風物融洽。
隨著南川叛亂被平定,坐鎮江陵數月之久的秦王李晉便也率領一干定亂功士與所抓捕的南川亂軍首領們一同歸都報功獻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