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世界那么大】-《夢回大明春》
第(2/3)頁
沈師爺頭疼道:“我也不知貴州的物價啊。”
王淵問:“那按江南的物價呢?”
沈師爺盤算道:“蒙學讀物和四書五經,由于廣泛印刷,屬于最廉價的一類刻本。在江南之地,大概五六只雞,就能換來一套官刻《四書集注》。如果是私刻的劣本,一兩只雞就能換來一套。當然,這是弘治初年的價格,現在我就不怎么清楚了。”
尼瑪,雞還能作為貨幣單位?
“如果用銅錢來計算,多少文錢可以買一套《四書集注》?”王淵繼續追問。
沈師爺連連搖頭:“銅錢怎說得清楚,只能用銀子來定價。”
在王淵的刨根問底之下,沈師爺一番細說,他才知道明朝的貨幣體系無比混亂。
官方貨幣是大明寶鈔,但這玩意兒形同廢紙,早在宣德年間就停止印刷了。而且,寶鈔停印的一個原因,居然是印刷成本高過了流通價值。
但停印歸停印,它始終是官方貨幣,法律地位永遠高于白銀和銅錢。
一直到崇禎年間,大明寶鈔都還在使用,主要用于賞賜和收稅。
番邦進貢,皇帝得回賜啊。回賜物品五花八門,但必定有寶鈔的影子,有時一次就要賞出去好幾十萬——還真有幾個小國,把大明寶鈔帶回去,一度當作高級貨幣流通,比如琉球國。
還有就是科舉殿試,每一位新科進士,都會獲得一摞賞賜寶鈔。這玩意兒又不能買東西,只能拿回家壓箱底兒,擦屁股都嫌硌得慌。
至于收稅,那才是最坑的!
朝廷大佬們經常抽風,突然就勒令某個稅種,只能使用寶鈔來交稅。
交你妹的稅啊!
大明寶鈔早就不印了,一時半會兒上哪兒找寶鈔應稅去?
于是,就催生出一個行當:屯鈔之家。
這些人以買草紙的價格囤積寶鈔,再以官方價格賣給應稅百姓,中間有著上千倍的暴利。甚至他們還賣鈔給朝廷,因為朝廷也不印鈔啊,上哪兒找寶鈔賞賜給藩國和進士?
王淵聽得瞠目結舌,心中大呼奇葩。
一個國家的官方法定貨幣,印鈔成本居然超過了流通價值。
那可是紙幣啊!麻溜印唄。
這也就罷了,朝廷使用自己發行的貨幣,還得從民間高價回購,任由屯鈔者敲竹杠?
他娘滴,里面有多少貓膩,里面有多少勾結,用腳后跟去想都能明白。
接著,沈師爺又說起銅錢情況,徹底刷新了王淵對貨幣的認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