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心學大佬們回京了】-《夢回大明春》
第(1/3)頁
王淵為大明帶來了許多變化,蒸汽機只是其中之一。
比如歷史上,此時山東臨清正在鬧饑荒。
皆因嘉靖和老臣有矛盾,許多地方事務難以推進,導致黃河小范圍決口,臨清去年屬于重災區,今年春天青黃不接形成饑荒。為了平抑山東糧價,廣積二倉的糧米,拿出三分之一減價賣給地方。
但現在,因為王淵給朱厚照遞折子,黃陵岡堤壩已經逐步修繕,并且還多了三道堤防止決口。再加上王淵親自在臨清筑堤挖湖,臨清已經近十年沒有水患,此處百姓安居樂業,只是山東大種棉花造成米價上漲而已。
僅此二事,王淵至少救了十萬人,更讓上百萬人免受流離失所之苦!
而城市里的居民,也漸漸習慣了報紙。
雖然沒有王淵,大明也會有報紙。但塘報只發行給官吏,民間報紙多為商賈購買(含有商業信息),直至明末才出現面向讀書人的報紙。
王淵發明的蠟印機,讓報紙更易大量印刷,且成本直線下降。如今報紙已傳遍大江南北,各種報紙類型五花八門,不但商賈、士子喜歡訂閱,就連平頭百姓也愛聽人讀報。
這次在天津港登陸,王淵來到天津衛城,便看到至少三種報紙。印刷量都不高,發行幾百份已算很多,主要提供給本地的讀者。
嗯,天津也有球賽,偶爾還會邀請京城球隊切磋。
在天津逗留一日,王淵正準備乘船,突然后面有人喊道:“前面可是王侍郎?”
王淵轉身望去,頓時有了印象,拱手笑道:“謙之兄,多年未見,風采依然。”
鄒守益笑道:“王侍郎居然還記得在下。”
“你我同科,豈能忘懷?”王淵邀請鄒守益一起坐船。
歷史上的鄒守益,本來應該會試第一、殿試第三。只因王淵的出現,鄒守益沒當成探花郎,以二榜第一名的身份考中庶吉士。
這家伙甚至都不等散館,便舍棄庶吉士的身份,回老家鉆研學問去了!
啥意思?
最頂尖的中央儲備干部,而且年僅二十歲,主動放棄一切前途,說要回家專心研究學術。
這一研究就是十三年,期間拜師王陽明,又苦修了七年心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