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國富論】-《夢回大明春》
第(2/3)頁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若勞無所得,則必怠工懶散。大明工匠,為官府服役,必得過且過;為自家謀生,則辛勞勤奮。灶戶亦然,煮正鹽懈怠,煮余鹽積極,皆因正鹽無利可圖,余鹽乃妻兒生計所依。此謂生產積極性,大明戶籍之別,乃生產力之一大桎梏。”
“究其所因,分配不均也!”
“推及天下,百姓耕作,得衣保食,朝廷征收,可支國用。若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若海內百業旺,國庫尚空虛,此分配之大弊也。財富何匿?權貴、士紳、豪強、商賈,上奪國之計,下奪民之利也。”
“由此可知,國富民強之策有三:其一,政令通暢,分配有序;其二,發展知識,推廣技能,提高生產力;其三,逐步取消戶籍之分,逐步允許游民存在,盡最大可能解放生產力……”
緒論看完,黃峨再看第一章正文。
迎面一大堆名詞闡述,商品、貨幣、勞動、分工、市場、資本、生產力、生產資料之類,看得黃峨不由發笑:“你這是要致仕做商賈嗎?”
王淵說道:“我在寫一本君臣必讀之書,此書學問經世濟民,可稱之為‘經濟學’。”
人類社會形成之后,經濟學便自然產生,只是一直沒有形成專門學問。
西方最早的經濟學著作,應該是古希臘的《經濟論》,作者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專門論述奴隸主家庭經濟。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有一些經濟學思想。
特別是亞里士多德,認識到貨物有兩種用途,一種是本身固有的,一種是交換產生的。這個思想,后來被亞當斯密發展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進入中世紀之后,歐洲只剩下神學,經濟學成為神學的一部分,能發展成什么鬼樣子可想而知。
至于中國,諸子百家皆有經濟學思想,荀子還專門著有一篇《國富》,并影響接下來兩千多年的中國。荀子以農為本,提倡“重本”治國,同時又肯定工商業的作用,但必須對商賈進行必要限制。他認為富國必須富民,達到上下俱富,從漢代起成為主流,只不過“富民”經常被搞得走樣。
法家也差不多,富國強兵,重本抑末。但是,商鞅和韓非主張“強國弱民”,只給百姓保留基本財富,而且瘋狂打擊工商業。
而道家嘛,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政府盡量不干預經濟運行。
王淵這本大雜燴《國富論》,主要思想只有三個:國家有限干預;提升科技,細化分工;解放社會人力資源。
細節方面,提出并闡述各種經濟學名詞,簡單論述歷代各朝的經濟問題。著重闡述明初建國時的經濟環境,與正德、紹豐兩朝經濟環境的巨大差別,便是不同時期應當用不同的經濟政策。而在不同的省份,也該適當調整經濟政策,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