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章 清臣-《喜唐》
第(1/3)頁
又是一年開學日。
仙游寬闊的水泥道路上全是各種馬車。
“往邊上靠,往邊上靠,不能把路堵死了......”
"這是哪家的車駕,快快,往前挪一點,往前挪一點......"
衙役騎著自行車搖著銅鈴從南跑到北,然后從北跑到南。
如今……
長安和洛陽的衙役以及不良人不騎馬了,全部改為騎車。
不要草料,不用喂養,占地方還小,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好評。
不但衙役如此。
三省六部的那些小官也都騎上了自行車.
一到點卯的時候,皇城的城墻根下一排排的自行車。
長安和萬年兩縣不得不安排出來一個不良人來照看這些車子。
當官的好面子。
官職比他低的都騎車了,他就是想騎他也不會買。
因為他覺得他丟不起這個人。
有的官員年紀大了,讓他蹬車點卯明顯不合適。
而且這自行車也不是專門為官員準備的,還要考慮到那些有錢的員外。
為了滿足這類人的需求,天工院順勢推出了人力三輪車。
裝上棚子,遮風擋雨還有私密性。
天子有六駕,自行車也可以。
為了滿足各類人群,還有小號的,帶輔助輪的。
這類反而是賣的最好的。
現在的自行車在長安不說走入千家萬戶,稍微有點錢的家庭都有。
只要不是定制的,價格都不高。
大家能如此便捷,全靠大唐水軍。
自從水軍蕭大統領從異域把那什么勞什子的橡膠樹搞回來以后。
泉州,漳州,潮州,流虬全都種這玩意。
橡膠樹的出現,間接性地解決了大唐數十萬人吃飯的問題。
采膠的,熬膠的,定型的,制作的,搬運的。
多山少田的泉州城正朝著一個史書從未記載過的城池在發展。
泉州的百姓少田,可生活卻富足,而且繳納的賦稅還位于各州的前列。
這一現象,讓三省六部五品以上的官員在大明宮整整吵了一天。
最后李厥一錘定音,給泉州十年,看看十年后是什么樣子。
十年后是什么樣子顏白知道,一個半工業化的城市。
可百姓們不會去想這么多,只要有賺頭,只要不比原先的日子苦,他們都愿意去拼一把。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往南邊而去。
大家族開始分家,開始開枝散葉。
土豆也來了,那模樣真是一言難盡,好活是真的好活,但小也是真的小。
而且皮也不是黃色的,呈現淡淡的紫色。
土豆已經收了一次了,產量并不高,但毒性很高。
豬成了試驗品,吃了三個,躺了七日。
(pS:原始土豆種含有龍葵素。安第斯山脈原住民用冷凍法破壞毒素,或是用火山黏土共煮法?。?
木薯產量很高,這個倒是很適合大唐,聰明的大唐人很輕易的就找到了解毒方法。
至于辣椒,算了吧,大唐就沒有幾個人敢吃,顏白倒是敢吃,可是吃一次拉一次。
每次吃,家里人都在哭,以為顏白想不開。
到最后顏白發現,心心念了一輩子的東西,到頭來卻是這么一個樣子。
唯一有大用的就是橡膠樹,現在東市已經有人在賣更耐穿的膠靴了。
也是直到這一刻,樓觀學才算徹底的花開。
一直處于吊車尾,被人詬病的天工院走在了各院的前面。
因為光憑著天工院,就能解決樓觀學近兩萬人吃飯的問題。
如天工院的官員任免不受三省六部任何官員管轄。
但其院長的任免必須由三省六部尚書全部點頭。
院長必須出自樓觀學且不能和任何世家有勾連。
祖上四代必須是清流,但如果是清白的寒門子嗣更佳。
在和大食人的第二戰中。
高侃在面對盟友葛羅祿部的突然背叛,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堅守怛羅斯城。
完成了五千人破八萬的壯舉,火器之威震懾西域各國。
商道匪患消失的無影無蹤,來來往往的駝鈴聲日夜不息,各族使者往來不絕。
那一戰,大唐僅戰死三百四十七人。
西域也好,大食人也好,還是漠北的薛延陀等也罷。
他們突然發現他們的騎兵,弓箭,嫻熟的馬術好像不管用。
才看到大唐軍陣,雷聲就下來了,自己的戰馬,兒郎一排排的倒。
拼死沖到跟前,唐人的盾牌后,一排大唐人站了從出來……
一陣密集的火炮聲后,自己這邊又倒了一排。
然后那一排大唐人退下,身后蹲著的人站起身,再來一回。
三回過后,大唐騎兵開始沖鋒,那場面跟痛打落水狗差不多。
現在,五百大唐人就敢對千人以上的部族發起沖鋒了。
如今,西域各部明知道大唐人少,管不到西域,也愣是沒有人敢稱王。
在強大的武力震懾下都自稱自己是大唐人,都在努力地學習大唐話。
如今的天工院在研究活塞,已經有了很大的成果。
他們已經準備把活塞裝到自行車上試一試不用腳蹬讓車跑起來。
一旦實現,下一步就裝到大船上試一試。
但這并不代表一切都是好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鐵器鍛造少不了煤,有煤自然有煙。
所以長安城的冬日總是霧蒙蒙的。
開春的第一場雨,從屋檐下落下的雨水都是灰黑色的。
現在的春雨是真的黑如油,長安外的煤渣鋪路越鋪越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