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關于這兩個人的背景,有些歷史書上的介紹大概如此:熊廷弼是東林黨支持的,王化貞是閹黨支持的。最終結局也再次證明,東林黨是多么地明智,閹黨是多么地愚蠢。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裝糊涂。 因為最原始的史料告訴我們,熊廷弼是湖廣人,他是楚黨的成員,而在大多數時間里,楚黨是東林黨的敵人。 至于王化貞,你說他跟閹黨有關,倒也沒錯,可是他還有個老師,叫做葉向高。 天啟元年的時候,閹黨都靠邊站,李進忠還在裝孫子,連名字都沒改,要靠這幫人,王化貞早被熊先生趕去看城門了。 他之所以敢囂張,敢不聽話,只是因為他的老師,是朝廷首輔,朝中的第一號人物。 熊廷弼是對的,所以他是東林黨,或至少是東林黨支持的,王化貞是錯的,所以他是閹黨,或至少是閹黨賞識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歸自己,壞事都歸別人的邏輯,也并不反對,對某些壞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腳的行為,我只是認為,做人,還是要厚道。 王化貞不聽熊廷弼的話,很正常,因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當時明朝在遼東的剩余部隊,大約有十五萬,全都在王化貞的手中。而熊廷弼屬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貞見熊廷弼時,壓根就不聽指揮,說一句頂一句,氣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刀剁了他。 但事實上,王化貞是個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貞,山東諸城人。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原先是財政部的一名處級干部(主事),后來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調到了遼東廣寧(今遼寧北寧)。 此人極具才能,當年蒙古人鬧得再兇,到他的地頭,都不敢亂來。 后來遼陽、沈陽失陷,人心一片慌亂,大家都往關內跑,他偏不跑。 遼陽城里幾萬守軍,城都丟了,廣寧城內,只有幾千人,還是個破城,他偏要守。 他非但不跑,還招集逃兵,整頓訓練,居然搞出了上萬人的隊伍,此外,他多方聯絡,穩定人心,堅守孤城,穩定了局勢。所謂“提弱卒,守孤城,氣不懾,時望赫然”,天下聞名,那也真是相當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對于這位同族,他卻十分不感冒,不僅因為牛人相輕,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發現,這位王巡撫跟自己,壓根不是一個思路。 按他自己想法,應該修筑堡壘,嚴防死守,同時調集援兵,長期駐守。 可是王化貞卻認定,應該主動進攻,去消滅努爾哈赤,他還說,只要有六萬精兵,他就可以一舉蕩平。 熊廷弼覺得王化貞太瘋,王化貞覺得熊廷弼太熊。 最后王化貞閉口了,他停止了爭論,因為爭論沒有意義。 兵權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討論,是給你個面子,你還當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貞的計劃進行著,準備糧草,操練士兵,尋找內應,調集外援,忙得不亦樂乎。 忙活到一半,努爾哈赤來了。 天啟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進攻廣寧。 之前半年,努爾哈赤聽說熊廷弼來了,所以他不來。后來他聽說,熊廷弼壓根沒有實權,所以他來了。 實踐證明,王巡撫膽子很大,腦子卻很小,面對努爾哈赤的進攻,他擺出了一個十分奇怪的陣型,先在三岔河布陣,作為第一道防線,然后在西平堡設置第二道防線,其余兵力退至廣寧城。 就兵力而言,王化貞大概是努爾哈赤的兩倍,可大敵當前,他似乎不打算“一舉蕩平”,也不打算御敵于國門之外,因為外圍兩道防線的總兵力也才三萬人,是不可能擋住努爾哈赤的。 用最陰暗的心理去揣摸,這個陣型的唯一好處,是讓外圍防線的三萬人和努爾哈赤死拼,拼完,努爾哈赤也就差不多了。 事實確實如此,正月二十日,努爾哈赤率軍進攻第一道防線三岔河,當天即破。 第二天,他來到了第二道防線西平堡,發動猛烈攻擊,但這一次,他沒有如愿。 因為西平堡守將羅一貫,是個比較一貫的人,努爾哈赤進攻,打回去,漢奸李永芳勸降,罵回去,整整一天,后金軍隊毫無進展。 王化貞的反應還算快,他立即派出總兵劉渠、祁秉忠以及他的心腹愛將孫得功,分率三路大軍,增援西平堡。 努爾哈赤最擅長的,就是圍點打援。所以明軍的救援,早在他意料之中。 但在他意料之外的,是明軍的戰斗力。 總兵劉渠、祁秉忠率軍出戰,兩位司令十分勇猛,親自上陣,竟然打得后金軍隊連連敗退,于是,作為預備隊的孫得功上陣了。 按照原先的想法,孫得功上來,是為了加強力量,可沒想到的是,這位兄弟剛上陣,卻當即潰敗,驚慌之余,孫大將還高聲喊了一嗓子: “兵敗了!兵敗了!” 您都兵敗了,那還打什么? 后金軍隨即大舉攻擊,明軍大敗,劉渠陣亡,祁秉忠負傷而死,孫得功逃走,所屬數萬明軍全軍覆沒。 現在,在努爾哈赤面前的,是無助、毫無遮擋的西平堡。 羅一貫很清楚,他的城池已被團團包圍,不會再有援兵,不會再有希望,對于勝利,他已無能為力。 但他仍然決定堅守,因為他認為,自己有這個責任。 正月二十二日,努爾哈赤集結所屬五萬人,發動總攻。 羅一貫率三千守軍,拼死守城抵抗。 雙方激戰一天,后金軍以近二十倍的兵力優勢,發起了無數次進攻,卻無數次敗退,敗退在孤獨卻堅定的羅一貫眼前。 明軍憑借城堡大量殺傷敵軍,后金損失慘重,毫無進展,只得圍住城池,停止進攻。 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城頭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沒有了吶喊,沒有了殺聲。 因為城內的士兵,已經放出了最后一支弓箭,發射了最后一發火炮。 在這最后的時刻,羅一貫站在城頭,向著京城的方向,行叩拜禮,說出了他的遺言: “臣力竭矣!” 然后,他自刎而死。 這是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損失空前慘重的一戰,據史料記載,和西平堡三千守軍一同陣亡的,有近七千名后金軍。 羅一貫盡到了自己的職責,王化貞也準備這樣做。 得知西平堡失陷后,他連夜督促加強防守,并對逃回來的孫得功既往不咎,鼓勵守城將士眾志成城,擊退后金軍隊。 然后,他就去睡覺了。 王化貞不是個怕事的人,當年遼陽失守,他無兵無將都敢堅守,現在手上有幾萬人,自然敢睡覺。 但還沒等他睡著,就聽見了隨從的大叫: “快跑!” 王化貞跑出臥房。 他看見無數百姓和士兵丟棄行李兵器,奪路而逃,原本安靜祥和的廣寧城,已是一片混亂,徹底的混亂。 而此時的城外,并沒有努爾哈赤,也沒有后金軍,一個都沒有。 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于兩個月前的一個決定。 王化貞不是白癡,他很清楚努爾哈赤的實力,在那次談話中,他之所以告訴熊廷弼,說六萬人一舉蕩平,是因為他已找到了努爾哈赤的弱點。 這個弱點,叫做李永芳。 李永芳是明朝叛將,算這一帶的地頭蛇,許多明軍將領跟他都有交情,畢竟還是同胞兄弟,所以在王化貞看來,這是一個可以爭取的人。 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孫得功,前往敵營,勸降李永芳。 幾天后,孫得功回報,李永芳深明大義,表示愿意歸順,在進攻時作為內應。 王化貞十分高興。 兩個月后,孫得功西平堡戰敗,驚慌之下,大喊“兵敗”,導致兵敗。 是的,你的猜測很正確,孫得功是故意的,他是個叛徒。 孫得功去勸降李永芳,卻被李永芳勸降,原因很簡單,不是什么忠誠、愛國、民族、大同之類的話,只是他出價更高。 為了招降李永芳,努爾哈赤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額駙)的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很明顯,王化貞出不起這個價。 努爾哈赤從來不做賠本買賣,他得到了極為豐厚的回報。 孫得功幫他搞垮了明朝的援軍,但這還不夠,這位誓把無恥進行到底的敗類,決定送一份更大的禮物給努爾哈赤——廣寧城。 因為自信的王化貞,將城池的防守任務交給了他。 接下來的事順理成章,從被窩里爬起來的王大人慌不擇路,派人去找馬,準備逃走,可是沒想到,孫心腹實在太摳門,連馬都弄走了,搞得王大人只找到了幾頭駱駝,最后,他只能騎著駱駝跑路。 還好,那天晚上,孫心腹忙著帶領叛軍搗亂,沒顧上逃跑的王巡撫,否則以他的覺悟,拿王大人的腦袋去找努爾哈赤換個孫女,也是不奇怪的。 第二天,失意的王巡撫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讓他更為失意的人。 熊廷弼用實際行動證明,他不是一個慈悲的人,至少不會放過落水狗。 當王巡撫痛哭流涕,反復檢討錯誤時,他用一句話表示了他的同情: “六萬大軍一舉蕩平?現在如何?” 王化貞倒還算認賬,關鍵時刻,也不跟熊廷弼吵,只是提出,現在應派兵,堅守下一道防線——寧遠。 這是一個十分明智的判斷,可是熊大人得理不饒人,還沒完了: “現在這個時候,誰肯幫你守城?晚了!趕緊掩護百姓和士兵入關,就足夠了!”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當初不聽我的,現在我也不聽你的。 事情到這份上,就沒什么可說的了,作為喪家犬,王化貞沒有發言權。 于是,戰局離開了王化貞的掌控,走上了熊廷弼的軌道。 從王化貞到熊廷弼,從掌控到軌道,這是一個有趣的變化。 變化的前后有很多不同點,也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錯誤的。 雖然敵情十分緊急,城池空虛,但此時明軍主力尚存,若堅定守住,估計也沒什么問題。可是熊先生來了牛脾氣,不由分說,寧遠也不守了,把遼東的幾十萬軍民全部撤回關(山海關)內,放棄了所有據點。 熊大人沒有意識到,他已經做到了無數敵人、無數漢奸、無數叛徒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因為事實上,他已放棄整個遼東。 自明朝開國以來,穩固統治兩百余年的遼東,就這么丟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熊廷弼都沒有理由、沒有借口、沒有道理這樣做。 但是他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