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日落西山 第十八章 袁崇煥-《明朝那些事兒》


    第(3/3)頁

    接下來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種史料上都有記載:兵部職方司主事袁崇煥突然失蹤,大家都很著急,四處尋找,后來才知道,剛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關考察了。

    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煥確實去了山海關。但貓膩在于,袁大人失蹤絕不是什么大事,也沒那么多人找他。當時廣寧剛剛失陷,皇帝拉著葉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亂得不行,袁主事無非是個處級干部,鬼才管他去哪。

    袁崇煥回來了,并用一句話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運:

    “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

    在當時說這句話,膽必須很壯,因為當時大家認定,遼東必然丟掉,山海關遲早失守,而萬惡的朝廷正四處尋找背黑鍋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遼東相當于判死刑,闖遼東相當于闖刑場。這時候放話,是典型的沒事找死。

    事情確實如此,袁崇煥剛剛放話,就升官了。因為朝廷聽說了袁崇煥的話,大為高興,把他提為正五品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鍋的勇敢精神。

    大家聽到這個消息,不管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都紛紛來為袁崇煥送行,有的還帶上了自己的子女,以達到深刻的教育意義:看到了吧,這人就要上刑場了,看你還敢胡亂說話!

    在一片哀嘆聲中,袁崇煥高高興興地走了,幾個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晉,告了他的黑狀,又幾個月后,他見到了孫承宗。

    且慢,且慢,在見到這兩個人之前,他還遇見了另一個人,而這次會面是絕不能忽略的。

    因為在會面中,袁崇煥確定了一個秘訣,四年后,努爾哈赤就敗在了這個秘訣之上。

    離開京城之前,袁崇煥去拜見了熊廷弼。

    熊廷弼當時剛回來,還沒進號子,袁崇煥上門的時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來,這位袁處長,不過是前往遼東挨踹的另一個菜鳥。

    所以他問:

    “你去遼東,有什么辦法嗎(操何策以往)?”

    袁崇煥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戰。”

    熊廷弼跳了起來,他興奮異常,因為他知道,眼前的這個人已經找到了制勝的道路。

    所謂主守后戰,就是先守再攻,說白了就是先讓人打,再打人。

    這是句十分簡單的話。

    真理往往都很簡單。

    正如毛澤東同志那句著名的軍事格言: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很簡單,很管用。

    一直以來,明朝的將領們絞盡腦汁,挖坑,造槍,練兵,修碉堡,只求能擋住后金軍前進的步伐。

    其實要戰勝天下無雙的努爾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騎兵,只要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他們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為大明天朝的將領,對付遼東地區的小小后金,即使丟了鐵嶺、丟了沈陽、遼陽,哪怕遼東都丟干凈,也要打。

    所以就算薩爾滸死十萬人,沈陽死六萬人,也要攻。

    這不是智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后金軍隊不過是搶東西的強盜,努爾哈赤是強盜頭,對付這類貨色,怎么能當縮頭烏龜呢?

    然而袁崇煥明白,按努爾哈赤的實力和級別,就算是強盜,也是巨盜。

    他還明白,縮頭的,并非一定是烏龜,毒蛇在攻擊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騎兵很強大,強大到明朝騎兵已經無法與之對陣,努爾哈赤很聰明,聰明到這個世上已無幾人可與之抗衡。

    抱持著此種理念,袁崇煥來到遼東,接受了孫承宗的教導。在那里,他掌握勝利的手段,尋找勝利的幫手,堅定勝利的信念。而與此同時,局勢也在一步步好轉,袁崇煥相信,在孫承宗的指揮下,他終將看到遼東的光復。

    然而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啟五年(1625)十月,他所信賴和依靠的孫承宗走了。

    走時,袁崇煥前去送行,失聲痛哭,然而孫承宗只能說:事已至此,我已無能為力。

    然而高第來了,很快,他就看見高大人丟棄了幾年來,他為之奮斗的一切,土地、防線、軍隊、平民,毫不吝惜,只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煥不撤退,雖然他只是個無名小卒,無足輕重,但他有保國的志向,制勝的方法,以及堅定的決心。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一直這里,默默學習,默默進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會撤退,即使你們全都逃走,我也絕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現在,履行諾言的時候到了。

    但這個諾言注定是很難兌現的,因為兩個月后,他獲知了一個可怕的消息。

    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來了,帶著全部家當來了。

    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頭、小孩、殘疾人,大致在十萬左右,而真正的精銳部隊,約有六七萬人。

    努爾哈赤的軍隊,人數共計六萬人,號稱二十萬。

    按某些軍事專家的說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對于這個說法,我認為比較正確。

    理由十分簡單:對他們而言,戰爭是一種樂趣。

    由于處于半開化狀態,也不在乎什么詩書禮儀,傳統道德,工作單位,打小就騎馬,驍勇無畏,說打就打絕不含糊,更絕的是,家屬也大力支持:

    據史料記載,后金騎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從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報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興得不行,跟過節似的,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多搶點東西回來!

    坦白地講,我很能理解這種心情,啥產業結構都沒有,又不大會種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搶怎么辦?

    所以他們來了,帶著搶掠的意圖、鋒銳的馬刀和勝利的把握。

    努爾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孫承宗到任時起。

    一個卓越的戰略家,從不會輕易冒險,努爾哈赤符合這個條件,他知道孫承宗的可怕,所以從不敢惹這人,但是現在孫承宗走了。

    當年秦檜把岳飛坑死了,多少還議了和,簽了合同,現在魏忠賢把孫承宗整走,卻是毫無附加值,還附送了許多禮物,禮單包括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關外的所有據點。

    這一年,努爾哈赤六十七歲,就目前史料看,沒有老年癡呆的跡象,他還有夢想,夢想搶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壯大自己的子民。

    公正地講,站在他的立場上,這一切都無可厚非。

    孫承宗走了,明軍撤退了,眼前已是無人之地,很明顯,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進軍吧,進軍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無人可擋!

    一切都很順利,后金軍毫不費力地占領了大大小小的據點,沒有付出任何代價,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啟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抵達了寧遠城郊,驚奇地發現,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駐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寫出了如下的話:

    “我帶二十萬人前來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們投降,我給你們官做。”

    在這封信中,他沒有提及守將袁崇煥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這個人,要么是他知道,卻覺得此人不值一提。

    總之在他看來,袁崇煥還是方崇煥都不重要,這座城市很快就會投降,并成為努爾哈赤旅游團路經的又一個觀光景點。

    三天之后,他會永遠記住袁崇煥這個名字。

    他原以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內的無名小卒袁崇煥就遞來了回信:

    “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復,就應當死守,怎么能夠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說有二十萬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萬而已,不過我也不嫌少!”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