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大結局 第十一章 投降?-《明朝那些事兒》


    第(1/3)頁

    換句話說,崇禎上臺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這么個朝廷,大臣就是這幫大臣,沒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傷心,但更傷心的事,還在后頭。

    因為上面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禎四年(1631),遼東總兵祖大壽急報:被圍。

    他被圍的地方,叫做大凌河。

    一年前,孫承宗接替了袁崇煥的位置,成為薊遼總督。

    雖然老頭已經七十多了,但實在肯靠譜,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視遼東,轉了一圈,回來給崇禎打了個報告。

    報告的主要內容是,關錦防線非常穩固,但錦州深入敵前,孤城難守,建議在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擴大地盤,穩固錦州。

    這個報告體現了孫承宗同志卓越的戰略思想。七年前,他穩固山海關,恢復了寧遠,穩固寧遠,恢復了錦州,現在,他穩固錦州,是打算恢復廣寧,照這么個搞法,估計是想穩固沈陽,恢復赫圖阿拉,把皇太極趕進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總兵祖大壽、副總兵何可綱。

    在袁崇煥死前,曾向朝廷舉薦過三個人,分別是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他在舉薦三人時,曾說過:

    “臣選此三人,愿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愿殺此三人,然后自動請死。”

    袁崇煥的意思是,我選了這幾個人,工作任務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殘殺,然后自殺。

    這句話比較準,卻也不太準。

    因為袁崇煥還沒死,趙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煥死的時候,祖大壽也沒死,逃了。

    現在,只剩下了祖大壽和何可綱,他們不會自殺,卻將兌現這個諾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殘殺。

    投降帶了一萬多人,祖大壽跟何可綱去砌磚頭了,砌到一半,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之所以來,也是不能不來,因為當他發現明軍在大凌河筑城時,就明白,孫老頭又使壞了。

    如果讓明軍在大凌河站住腳,錦州穩固,照孫承宗的風格,接下來必定是蠶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畝地,站住了,明天再來,還是十畝,玩死你。

    所以,他親率大軍,前往大凌河,準備拆遷。

    但祖大壽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讓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來,準備當釘子戶。

    然而,當皇太極氣喘吁吁地趕到大凌河城下時,卻又不動手了。

    他只是遠遠地扎營,然后在城下開始挖溝。

    皇太極很賣力,在城下呆了一個多月,也不開打,只是圍城挖溝,挖溝圍城,經過不懈努力,竟然沿著大凌河城挖了個圈,此外,他還很有誠意地找來木頭,圍城修了一圈柵欄。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鑒于此前他在寧遠、錦州吃過大虧,看見城頭的大炮就哆嗦,所以決定,不攻城,只圍城,等圍得差不多了,再攻。

    對于這一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后,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

    “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你奈我何?”

    皇太極聽到了,并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

    “那就困你三年!”

    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凌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后,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隊,由吳襄帶頭,往大凌河奔,據說后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里。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

    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

    崇禎四年(1631),最大規模的援軍出發了。

    這支援軍由大將張春率領,共四萬余人,奔襲大凌河,列陣迎敵。

    大客戶上門,皇太極自然親自迎接,到陣前一看,傻眼了。

    統帥張春是個不怎么出名,卻有點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趕到大凌河,卻擺出防守的陣勢,收縮兵力,廣建營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極來打。

    因為就雙方軍事實力而言,跟皇太極玩騎兵對砍,基本等于自殺。

    擺好陣勢,準備大炮,還能打幾天。

    這是個極為英明的抉擇,可惜,還不夠。

    戰斗開始,皇太極派出精銳騎兵,以左右對進戰術,攻擊張春軍兩翼。

    但張春同志很有水平,陣勢擺的很好,大炮打得很準,幾輪下來,后金軍隊損失慘重。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后,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后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后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愿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

    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了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惡心,并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

    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

    幾天后,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后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于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類型,故被稱為后金第一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斗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里的兵(并非關寧軍)

    往死里沖,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只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不搭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志回去后,居然慫了,且越想越怕,連夜都跑到皇太極那里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干脆,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后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臺,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一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里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并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勁心機,先是往城里射箭,夾帶信件,可是祖大壽的習慣很不好,總不回。

    打了個把月,回信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當初被圍的時候,實在太過突然,按照明朝規定,軍事部隊執行任務時,身邊只帶三天干糧,現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萬多軍隊外,還有兩萬多民工,幾千匹馬。

    還好,沒有糧食,吃馬也能活,過了幾十天,馬吃完了。

    沒辦法,只能吃人了。

    當兵的開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組織性,今天吃幾個,就殺幾個,挑好人,組織起來殺掉,分吃。

    殺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連骨頭都沒剩,收起來當柴禾燒,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盡其用。

    就是這樣,也沒有投降。

    但祖大壽已經到極限了,這樣下去,沒被后金軍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給吃了。所以他開始跟皇太極聯系。

    聯系的話題很簡單,兩個字——投降。

    皇太極知道城里很困難,很缺糧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壽很堅韌。

    祖大壽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但時間越來越長,援軍卻越來越少,于是,經過審慎地思考,祖大壽做出了一個抉擇,脫離苦海的抉擇。

    他與皇太極的使者進行了會談,表示愿意投降。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召集眾將,宣布決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贊成,只有一個人反對——何可綱。

    袁崇煥沒有看錯人,何可綱是一個靠得住的人,他嚴辭拒絕了祖大壽的提議,即使餓死,絕不投降!

    袁崇煥也沒有說錯,他的魔咒最終應驗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殺了你了。

    祖大壽用行動,完成了袁崇煥諾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殘殺。

    他命令將拒不投降的何可綱推出城外,斬首示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