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大結局 第十三章 第二個猛人-《明朝那些事兒》


    第(3/3)頁

    其實打到這個份上,就算夠意思了,但曹文詔是個比較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為那個最終的目標,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詔是明白人,他知道,就憑對方這二十多萬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動,讓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為實現這個目標,他發動了連續攻擊,關于這段時間的經歷,史書上的記載,大致是時間、地名、斬殺人數——曹文詔斬殺的人數。

    短短十五天內,曹文詔率軍七戰七勝,打得紫金梁到處亂跑,先到澤州、再到潤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詔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勝。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詔死磕。

    但事實證明,死磕未必能行,死倒是肯定的。

    一個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經損失了近三分之一,這么下去,實在賠不起了。

    于是他做出決定,分兵。

    紫金梁現在的想法,是曹文詔再猛,也沒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運氣了,誰運氣不好,被逮著,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這么辦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營之一)

    去武鄉,過天星(三十六營之一)去高澤。  關于結局,史書上記載如下:“文詔皆擊敗”

    到底怎么辦到,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們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沒命了。

    曹文詔是山西總兵,山西是沒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直隸(河北),另一個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個想法再次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曹文詔同志是很負責的,別說中國河南,就算歐洲的荷蘭,估計照去。

    在曹文詔的追擊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虧,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濟源,終于解脫了。

    人死了,就解脫了。

    所幸,他還算是善終,在被曹文詔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禎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營聯盟宣告結束。

    紫金梁結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將是一個更為強大的人。

    合謀當然,對當時的起義軍而言,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詔還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詔繼續攻擊,在林縣,他遇上了滾地龍率領的民軍主力,一晚上功夫,全滅敵軍,殺死滾地龍,此后又攻下濟源,在那里,他殺死了三十六營的重要頭領老回回。

    洪承疇在陜西,陜西消停了,曹文詔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雖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對于眾位頭領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體的地點,是河南懷慶。

    河南懷慶,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臺山地區,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鉆山溝,是個好地方。

    于是,崇禎六年(1633)六月,山西、陜西的民軍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還算湊合,雖說曹文詔經常進來打幾圈,但時不時還能圍個縣城,殺個把知縣,混得還算湊合,到崇禎六年六月,來這里的民軍,已經有十幾萬人。

    但好日子終究到頭了,因為另一個猛人,來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孫承宗收復關內四城的時候,最能打的兩個,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詔。

    就軍事天賦而言,兩人水平相當,也有人說,左良玉還要厲害點,之所以打仗成績不好,說到底還是個人員素質問題。

    曹文詔率領的,是關寧鐵騎,所謂天下第一強軍,戰斗力極強,打起來也順手。

    但左良玉估計是跟袁崇煥關系不好,來的時候,沒有分到關寧鐵騎(大多數在祖大壽的手上),只能在當地招兵。

    這就比較麻煩了,倒不是說當地人不能打仗,關鍵在于,參加民軍鬧事的,大都也是當地人。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都是苦人家,閉只眼就過去了,官軍也好,民軍也罷,都是混飯吃,何必呢?

    而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軍隊—昌平兵。

    明代的軍隊,就戰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強,北方的軍隊,最能打的,自然是遼東軍,問題在于,遼東軍成本太高,給錢不說,還要給地,相對而言,昌平兵性價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帶著這撥人,左良玉終于翻身了,他連續出擊,屢戰屢勝,先后斬殺敵軍上萬人,追著敵軍到處跑。

    到崇禎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民軍主力被他趕到了河南武安,估計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這里,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萬人,還跑什么?就在這里,跟左良玉死磕。

    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抉擇。

    敵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開始安靜下來,不發動進攻,也不撤退。

    對左良玉的反常舉動,民軍首領們很納悶,但鑒于左總兵向來彪悍,他們一致決定等幾天,看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幾天。

    他雖然很猛,也很明白,憑自己這點兵力,追著在屁股后面踹幾腳還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萬萬不能地。

    在對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個月,終于等來了要等的人。

    根據崇禎的統一調派,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達武安,完成合圍。

    對首領們而言,現在醒悟,已經太晚了。

    下面,我們介紹下在這個包圍圈里的諸位英雄,據史料記載,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外,還有若干歷史人物,如薛仁貴、劉備(都是外號)、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沒想明白這外號啥意思,估計是說他跑得快),逼上路(這個外號很有覺悟)、一塊云(估計原先干過詩人)、三只手(這個……);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龍……(應該之前已經被曹文詔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這個圈里。

    對諸位首領而言,崇禎六年的冬天應該是過不去了。

    因為除被圍外,他們即將迎來另一個相當可怕的消息。按規定,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指認一名前線總指揮,根據級別,這個包圍圈的最高指揮者,必定是曹文詔。

    當然,如果真是曹文詔管這攤子事,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因為以他老人家的脾氣,逮住這么個機會,諸位首領連全尸都撈不著。

    可是,不是曹文詔。

    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

    崇禎六年九月,曹文詔被調離,赴大同任總兵。

    關于這次任命,許多史書上都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自毀長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調走,純粹是找抽。

    而這筆帳,大都算到了御史劉令譽的頭上。

    因為據史料記載,曹文詔當年在山西的時候,跟劉御史住隔壁,曹總兵書讀的少,估計也不大講禮貌,欺負了劉御史,兩人結了梁子。

    后來劉御史到河南巡視,曹總兵跟他聊天,聊著聊著不對勁了,又開始吵,劉御史可能吃了點虧,回去就記住了,告了一黑狀,把曹文詔告倒了,經崇禎批準,調到大同。

    史料是對的,說法是不對的。

    因為按照明代編制,山西總兵和大同總兵,算是同一級別,而且崇禎對曹文詔極為信任,別說一狀,一百狀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曉。

    崇禎七年(1634)初,皇太極率軍進攻大同。

    崇禎是個很苦的孩子,上任時年紀輕輕,小心翼翼地裝了兩年孫子,干掉了死太監,才算正式掌權,掌權之后,手下那幫大臣又斗來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幾件事(比如裁掉驛站),又干出來個李自成。

    辛辛苦苦十幾年,最后還是沒轍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很勤奮,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都穿舊衣服,也不好色(沒有時間),兢兢業業這么多年,沒享受權力,盡承擔義務。這樣的皇帝,給誰誰都不干。

    可憐可憐的崇禎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詔調到大同,是因為他沒有辦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畢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這么多,要有兩個曹文詔,這事就結了。

    對于皇太極的這次進攻,崇禎是有準備的,但當進攻開始的時候,才發現準備不足。

    皇太極進攻的兵力,大致在八萬人左右,打寧遠沒指望,但打大同還是靠譜的。

    自進攻發起之日,一個月內,大同防線全面擊破,各地紛紛失守,曹文詔雖然自己很猛,蓋不住手下太弱,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擊破周邊地區后,皇太極開始集結重兵,攻擊大同。

    大同是軍事重鎮,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設想,就兵力對比而言,曹文詔手下只有兩萬多人,而主力關寧鐵騎,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時間問題。

    于是崇禎也玩命了,在他的調派下,吳襄率關寧鐵騎主力,日夜兼程趕往大同,參與會戰。

    曹文詔也確實厲害,硬扛了十幾天,等來了援兵。

    皇太極眼看沒指望,搶了點東西也就撤了。

    崇禎七年(1634)的風波就此平息,手忙腳亂,終究是搞定了。

    曹文詔同志就慘了,雖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為最高指揮官,責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幫他說幾句話,才撈了個戴罪立功。

    但皇太極這次進攻,導致的最嚴重后果,既不是搶了多少東西,殺了多少人,也不是讓曹總兵被黑鍋,而是那個包圍圈的徹底失敗。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的統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機會將民軍徹底抹殺。

    這是第一次。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