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 第二十章 沒有選擇-《明朝那些事兒》
第(1/3)頁
楊嗣昌死了,崇禎很悲痛,連他爺爺輩的親戚(襄王)死了,他都沒這么悲痛,非但沒追究責任,還追認了一品頭銜,撫恤金養老金,一個都沒少。知己死了,沒法以死相報,以錢相報總是應該的。
其實和崇禎比起來,楊嗣昌是幸運的,死人雖說告別社會,但畢竟就此解脫,徹底拉倒。
而崇禎是不能拉倒的,因為他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一個更麻煩的問題。
崇禎十三年(1340),崇禎正忙著收拾張獻忠的時候,皇太極出兵了。
雖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這一次很不尋常。
因為他的目標,是錦州。
自打幾次到關寧防線挖磚頭未果,皇太極就再也沒動過錦州的心思,估計是十幾年前被袁崇煥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 癥,到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進攻的時候,都要不遠萬里,跑路、爬山、爬長城,實在太過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終于爆發,決定去打錦州。
但實踐證明,孫承宗確實舉世無雙,他設計的這條防線,歷經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騰皇太極。
皇太極同志派兵打了幾次,毫無結果,最后終于怒了,決定全軍上陣。
同年四月,他發動所部兵力,包括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甚至連尚可喜、孔有德的漢奸部隊,都調了出來,同時,還專門造了上百門大炮,對錦州發動了總攻。
守錦州的,是祖大壽事情的發展告訴皇太極,當年他放走祖大壽,是比較不明智的。
因為這位仁兄明顯沒有念他的舊情,還很能干,被圍了近三個月,覺得勢頭危險,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據說祖大壽的求援書,相當地強悍,非但沒喊救命,還說敵軍圍城,若援軍前來,要小心敵人陷阱,不要輕敵冒進,我還撐得住,七八月沒問題但崇禎實在夠意思,別說七八月,連七八天都沒想讓他等,他當即開會,商量對策。
開會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要不要去,二、派誰去。
第一個問題很快解決,一定要去。
就軍事實力而言,清軍的戰斗力,要強于明軍,遼東能撐二十多年,全靠關寧防線,如果丟了,很沒戲了。
第二個問題,也沒什么疑問,盧象升死了,楊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疇。
問題解決了,辦事。
崇禎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疇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極就懵了。
打了這么多年,按說皇太極同志是不會懵的,但這次實在例外,因為他雖然料定對方會來,卻沒有想到,會來得,這么多。
洪承疇的部隊,總計人數,大致在十三萬左右。屬下將領,包括吳三桂、白廣恩等,參與作戰部隊除本部洪兵外,還有關寧鐵騎一部,總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調來了。
本來是想玩玩,對方卻來玩命,實在太敞亮了。
考慮到對方的戰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極隨即下令,繼續圍困錦州,不得主動出戰,等待敵軍進攻。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他很暈。
因為洪承疇來后,看上去沒有打仗的打算,安營、扎寨,每天按時吃飯,睡覺,再吃飯,再睡覺,再不就是朝城里(錦州)喊喊話,兄弟挺住等等。
暈過之后,他才想明白,這是戰術。
洪承疇的打算很簡單,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槍拼命,要打敗清軍,是很困難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這里,慢慢地耗,把對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這是個老謀深算的計劃,也是最好的計劃。對這一招,皇太極也沒辦法,要走吧,人都拉來了,路費都沒著落,就這么回去,太丟人。
但要留在這里,對方又不跟你開仗,只能耗著。
耗著就耗著吧,總好過回家困覺。
局勢就此陷入僵持,清軍在祖大壽外面,洪承疇在清軍外面,雙方就隔幾十里地,就不打。
當然,清軍也沒完全閑著,硬攻不行,就開始挖地道,據說里三層、外三層,賽過搞網絡的,密密麻麻。
但事實告訴我們,祖大壽,那真是非一般的頑強,而且他還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說,他可以守八個月,實際滿打滿算,他守了兩年。
就這樣,從崇禎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禎十四年(1641)五月,雙方對峙一年。
六月底,出事。
洪承疇突然打破平靜,出兵,向松山攻擊挺進。
這個舉動大大出乎清軍的意料,清軍總指揮多爾袞(皇太極回家)
沒有提防,十萬人突然撲過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戰敗。
消息傳來,皇太極暈了,一年都沒動靜,忽然來這么一下,你打雞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戰經驗告訴他,決戰的時刻即將到來,于是他立即上馬,率領所有軍隊,前往松山。
但是,有個問題。
當時皇太極,正在流鼻血。
一般說來,流鼻血,不算是個問題,拿張手紙塞著,也還湊合。
但皇太極的這個鼻血,據說相當之詭異,流量大,還沒個停,連續流了好幾天,都沒辦法。
但軍情緊急,在家養著,估計是沒轍了,于是皇太極不顧流鼻血,帶病工作,騎著馬,一邊流鼻血,一邊就這么去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沒有找東西塞鼻孔,卻拿了個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邊騎馬一邊接著,連續兩天兩夜趕到松山,據說到地方時,接了幾十碗。
反正我是始終沒想明白,拿這碗干什么用的。
會戰地點,松山,雙方亮出底牌。
清軍,總兵力(包括孔有德等雜牌)共計十二萬,洪承疇,總兵力共計十三萬,雙方大致相等。
清軍主將,包括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等精銳將領,除個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疇方面,八部總兵主將,除吳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戰斗力,就不多說了,清軍的戰斗力,大致和關寧鐵騎差不多,按照這個比率,自己去想。
換句話說,要攤開了打,洪承疇必敗無疑。
但洪承疇,就是洪承疇。
崇禎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疇突然發動攻擊,率明軍搶占制高點乳鋒山,奪得先機。
他十分得意,此時他的軍中的一個武官對他說了一件事:
占據高地固然有利,但我軍糧少,要提防清軍抄襲后路。
然而洪承疇似乎興奮過度,把那個人訓了一頓,說:
我干這行十幾年,還需要你提醒?
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這句話,就是他失敗的最終原因。
因為就戰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進攻是最差的選擇,而更麻煩的是,當時的洪承疇,在進攻之前,只帶了三天的糧食。
無論如何,只帶三天的糧食,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結論是,一貫英明的洪承疇,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最終導致了戰敗。
我原本認為,這個結論很對,洪承疇很蠢,起碼這次很蠢。
后來我想了想,才發現,洪承疇不蠢,起碼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謬的行動背后,隱藏著一個極為精明的打算。
其實洪承疇并不想進攻,他很清楚,進攻極為危險,但他沒有辦法。
因為有個人一直在催他,這個人的名字叫陳新甲,時任兵部尚書,而這位陳尚書的外號,叫小楊嗣昌。
楊嗣昌同志的特點,是風風火火,玩命了干,能得這個外號,可見陳大人也不白給。
自打洪承疇打持久戰,他就不斷催促出戰,要洪督師趕緊解決問題,是打是不打,多少給個交代。
但洪承疇之所以出戰,不僅因為陳尚書嘮叨,像他這樣的老油條,是不會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決定出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字——沒錢。
我查過資料,明末時期的軍餉,以十萬人計,吃喝拉撒外加工資、獎金,至少在三十萬兩白銀以上。
要在平時,這也是個大數,趕巧李自成、張獻忠都在鬧騰,要是洪承疇再耗個幾年,崇禎同志的褲子,估計都要當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疇不愧為名將,所以在出發前,他想出了一個絕招:只帶三天糧食。
要還沒明白,我就解釋一遍:
帶上三天糧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機會,就猛打一悶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對手斷后路。
如果沒有機會,看情形不妙,立馬就能跑,而且回來還能說,是糧食不夠了,才跑回來的,對上面有了個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責任,真是比猴還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