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五、勇義鑄碧血第二百四十六章、專說春節 “此章,皆是收集所到,各位書友可不訂閱。不小心訂閱的大大,嘿嘿,就當慰勞一下小魔。說不定小魔歸納的這些內容,會在二個多月后的新年上有所用為,吸引ggmmm的注意。呵呵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的開始。 正月初一的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繡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正月初二卻又是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的時候。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禮雖輕,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地是“禮輕情意重”。 同時,也是北方祭財神之時。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所用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大財。 正月初三傳說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地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地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地話(內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后門地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地。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地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生口角或各種不幸地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初三地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地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地人家只吃三兩天。有地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地。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