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若是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所以初八晚上需要祭星(順星)。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后,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臺、門檻、鍋臺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并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正月初八有“放生”祈福地活動,就是把家里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以求平安。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筍餌所希至。” 因此,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達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是天日。 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這天更加有趣。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地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地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地生活愿望。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 這個元宵節,是崇禎在大明地第一個元宵節。當然要大肆慶祝,與民同樂之時也提高民望。所謂的大肆慶祝,也僅限于元宵節最為隆重地的一項活動----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地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