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正如程先生所言。大明同樣深受凍災之影響。而大明官員皆是庸碌無為。又豈會擔心底下老百姓之死活。”寧完我分析道。“只怕大明被凍死之人。沒有百萬也有十多萬。正好利用此等良機向大明進。搶奪人口糧食。增大清實力而弱大明之勢。” “好,好!”濟爾哈朗高聲叫好道,“這正是一舉兩得之事!不知攝政王有何意見?” “太傅,還請明言?”多爾袞問道。 見到攝政王感興趣,寧完我精神一振:“回攝政王,大明自從南遷以來,內亂不止,先有劉良佐,劉澤清被殺,其部紛紛叛亂;又有張獻忠和李闖在大明更是高舉替天行道地大旗,若不是崇禎還有運氣,張獻忠死的太早,此刻大明已經滅亡,如今這些叛亂雖然已經平定,可是大明地兵力也大大削弱,從一百余萬到如今的五十余萬,又有李自成的大順朝與大清形成犄角之勢鉗制大明。故奴才以為,大明對我朝暫無威脅,若是聽從程先生之言,必使大明休生養息,多蓄兵力,那才對大清具有大威脅。臣懇請攝政王派兵南下,一是搶奪人口,二是再立大清不可戰勝之威,三是趁機削弱大明。“ 對于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滿清全朝上下無不忌憚,更怕寧完我口中所言,大明休生養息從而積蓄兵力。 寧完我的話聽得多爾袞連連點頭。只有程文芳嘴角露出一絲輕蔑的笑意,恰好被多爾]捕捉道:“程先生不知有什么意見?” “回攝政王,下官地意見恰好與寧大人相反。” “哦,那程先生也說說自己的意見。” “稟攝政王,下官以為南下搶奪乃是愚蠢之舉。理由有三,其一,崇禎強勢,縱使明朝受災重于大清也必派重兵把守于山東與山海關兩地,而大清自上年山海關大敗,失去近五萬精兵,兵力大弱,若是再行被其數倍于己的兵 ,再行大損,于國不利;其二,從財力來講,江南所派兵士必是精壯之人又備上好裝備,只須尋地而伏,大清勇士不識地形,只怕會被其所乘;其三,李自成稱帝于京師,明擺著是要固守其成,不會再與大明起大沖突,如若一來,就只得大清獨自面對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未識其實力,反而莽撞出擊,實乃不智之舉。臣請攝政王三思而行。” 聽到這些,多爾]已經滿臉愁苦。打又不行,不打又是被動。若是一鋤一鋤地耕地而增國力,實在不是搶奪慣的滿清野蠻人所為。 卻是聽得阿濟格冷哼一聲,明顯是對程文芳老是惦一年自己在山海關之敗不滿。 “程先生所言差矣。”寧完我大搖其頭道,“誠然如程先生所言,但卻忽略了一點。大清的鐵騎乃是天下無敵,攻城也許不易,但是搶奪燒殺漢狗,卻是大材小用了。”寧完我對程文芳實在痛恨,竟然從中破壞自己在攝政王表現的機會,連漢狗也罵了出來。“臣還是那一句,若是任由大明展下去,我大清危驕。還請攝政王出兵行事。” “攝政王,薩滿大神一直在庇護著滿清地子民,這次凍災正是要讓大清的勇士不懼艱難,行那開疆拓土之事。”濟爾哈朗大聲道。 “請攝政王下令出兵南下。”除了程文芳之外,濟爾哈朗而下,人人齊聲喊道,“臣等愿為先鋒,必定完成任務。”好戰的因子體現無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