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明軍再次的靠近,讓忽必烈突然感覺到了緊張,這是從未有過的感覺,身經百戰的忽必烈,經歷過太多的事宜,幾乎不知道什么是害怕與緊張了,可這一次他居然真的感覺到緊張了,就連忽必烈自身都感覺到不可思議。 盡管有了緊張的感覺,可忽必烈還是要認真仔細的分析,難道說明軍真的有什么其他的計謀,或者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忽必烈少有的變得謹慎,這一戰意味著什么,忽必烈也是非常清楚的。 就在明軍逐漸靠近的時候,哈必赤頻繁的請戰了,懇求率領蒙古鐵騎,發起對明軍的進攻,不過合丹與兀良合臺兩人,都是沉默的。 下達進攻的命令,不是什么困難的事宜,只要忽必烈的一聲令下,幾十萬大軍就要撲向明軍,展開慘烈的廝殺,可忽必烈猶豫了,因為他從未見過如此指揮作戰的人。 忽必烈早就已經知曉,吳邵剛這一次也是親自率領大軍作戰。 兩軍相隔十里地安營扎寨,這已經違背了作戰的規矩,雙方的軍營相距至少應該在三十里左右的距離,如此就算是遭遇到了潰敗的局面,營地里面還有調整的幾乎,相隔十里地的兩路大軍,交鋒廝殺開始之后,幾乎沒有回旋的余地,只能夠是硬碰硬了。 可若是相隔在十里地之內,甚至是五里地,那就完全是破釜沉舟的做法,雙方的將士只能夠拼命的搏殺,沒有后退的選擇,除非是全面性的潰敗。 吳邵剛為什么會這樣做,難不成是有著十足的信心嗎。 如此的作戰部署,不符合常理。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是忽必烈的認為,產生這樣的認識,也是受到漢人大臣的影響,當初的山東之叛亂,已經給忽必烈敲響了警鐘。 忽必烈命令斥候加緊偵查,同時命令十五萬蒙古鐵騎的將士,悉數做好廝殺的準備。 蒙古鐵騎最佳的沖鋒距離,就是五里地,戰馬能夠在這段距離之內保持最大的沖擊力,形成一股駭人的氣勢,軍士就更不用說了,正處于最為亢奮的狀態,如此狀態之下,首先發起進攻的一方,幾乎就能夠保證作戰的勝利。 難道明軍不明白這一點,難道說吳邵剛不知道這個常識嗎。 兩天時間過去,明軍安營扎寨的地方,距離營地只有七里地了。 忽必烈必須要做出決定了,是靜觀其變,還是派遣大軍廝殺。 時間到了第三天的凌晨,明軍依舊在朝著前方慢慢的移動,剎那間,忽必烈做出了判斷,明軍與蒙軍之間,相隔的距離應該是五里地,恐怕最終的決戰就要到來了。 一大早,明軍剛開始移動的時候,哈必赤就前往中軍帳來請命了,不僅僅是哈必赤,就連合丹與兀良合臺等人,悉數都來到了中軍帳。 時間還不到卯時,但天色已經開始逐漸的發亮。 忽必烈還在猶豫,還沒有下定最后的決心。 究竟猶豫什么,忽必烈自身都說不清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