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重戰稱雄-《帝國爭霸》
第(1/3)頁
“戰-16”的打擊能力超過了所有現役攻擊機,不止是載彈量更大與航程更遠,還因為能夠使用現役,以及即將服役的所有精確制導彈藥,并且在任何氣象條件下摧毀地面與海上目標。
以46噸的最大起飛重量升空時,“戰-16a”最多能夠掛載16噸炸彈,內部滿油的最大作戰半徑為1800千米,進行一次空中加油能夠達到3000千米,攜帶5具副油箱的轉場航程可達7500千米。
相對而言,“戰-16a”的其他性能算不上突出。最大飛行速度僅1.6馬赫,最大可用升限為18000米,可用過載為+5g到-2g,海平面最大飛行速度每小時1100千米,最大爬升率為每秒240米。
當然,對于體量接近于戰術轟炸機的超重型攻擊機來說,這樣的飛行性能也能接受。
帝國空軍選擇了“戰-16a”,以其為基礎開發新一代電子攻擊機,也就是看中其巨大的改進潛力。
超過45噸的起飛重量,以及巨大的內部空間,就算“戰-16a”沒有內部彈艙,也能夠像“攻-8fz”那樣把電子戰設備置于機體內部,從而騰出寶貴的外部掛點,用來攜帶打擊防空系統的彈藥。
得益于電子設備小型化,“戰-16ad”只是犧牲了位于座艙后方的背部油箱,內部載油量減少了1800千克。因為有5個2000千克級的重載外掛點,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重型對地打擊彈藥,也不用掛載電子干擾吊艙,通常可以用3個重載外掛點掛載副油箱,所以作戰半徑不但沒縮短,還稍微有所提升,達到2000千米,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最長滯空時間更是高達6小時。
關鍵還有,“戰-16a”采用的并列雙座布局。
前面已經提到,帝國空軍最初把“戰-16”當成戰術轟炸機看待,也就需要考慮長時間飛行所帶來的問題。
顯然,至少需要2名飛行員。
不管自動駕駛設備多么先進,只要正常任務周期超過了6個小時,就得必須安排2名飛行員。
在戰術飛機上,通常是縱列布局。
這么設計的好處有三個:一是能降低迎風面積,也就是降低飛行阻力;二是能減少水平投影面積,等于降低了被機關炮這類小口徑高射武器擊中的概率;三是結構更簡單,能夠減少上百千克的重量。
缺點也很突出:得配備2套飛行控制系統,飛行員之間的溝通協調不是很方便。
對戰術轟炸機來說,縱列布局的優點沒多大的價值,缺點反到顯得很突出。
正是如此,戰術轟炸機都是采用并列雙座布局,而且“戰-16a”在設計的時候,為了顯現出“重型”與“攻擊”的定位,采用了并列雙座布局,還一直沿用下來,在后期修改的時候都沒有換成縱列雙座布局。
當然,這也跟空軍希望盡快讓“戰-16a”投產有關。
對電子攻擊機來說,并列雙座布局肯定要比縱列雙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兩名飛行員的情況下。
準確的說,在“戰-16ad”上只有一名飛行員,坐在右側的是電子戰軍官。
在同樣具備防空壓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員,除了飛行員,還有3名電子戰軍官,而且前座副駕駛兼任武器軍官。“攻-8fz”因為只有2名成員,所以不具備防空壓制能力。
雖然隨著技術進步,不再需要數名電子戰軍官來操作電子戰設備,但是肯定需要讓兩名成員協同作戰,比如在必要的時候得由飛行員控制機載武器。很明顯,并肩而坐能更有效的進行溝通協調。
當然,還能夠共同使用一套電子戰的操控設備。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對“戰-16ad”是非常的滿意,在完成驗收測試之前就下達了批量采購訂單,而且第一批的采購數量就超過了200架,除了一對一的取代“攻-8fz”,還要取代“戰-10ad”。
在空軍的戰術體系當中,“戰-16ad”的地位還在“戰-16a”之上。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空軍并不缺乏攻擊機,重型攻擊機也足夠用,更別說還有數量眾多的戰略轟炸機,相對的,專用的電子攻擊機卻捉襟見肘,而且“攻-8fz”缺乏實施硬摧毀的能力。
在波沙灣戰爭期間,帝國空軍的攻擊機群經常需要海軍的“攻-5cz”提供掩護。
先不說作戰效率的問題,面子上就掛不住。
此外,“攻-5cz”的綜合作戰效能確實超過了“攻-8fz”,即便是執行壓制干擾作戰的能力也能通過攜帶更多的電子戰吊艙來增強。加上具備硬摧毀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戰靈活性遠遠超過“攻-8fz”。
實戰早已證明,硬摧毀是最為可靠的打擊手段。
面對先進防空系統,電磁壓制干擾的可靠性往往會受到挑戰,甚至遭到攻擊機飛行員的質疑。
按之前的規劃,空軍將在5年內讓所有“攻-8fz”退役,僅保留“戰-10ad”。
雖然“戰-16ad”已經完成設計,進入到驗收試飛階段,但是沒拿到撥款,就別想進行量產。
也就是說,今后只能從海軍借用“攻-5cz”執行電子戰任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