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詞曰: 疏眉秀盼,向春風(fēng),還是宣和裝束。貴氣盈盈姿態(tài)巧,舉止況非凡俗。宋寶宗姬,秦王幼女,曾嫁欽慈族。干戈橫荡,事隨天地翻覆。一笑邂遁相逢,勸人滿飲,旋吹橫竹。流落天涯俱是客,何必平生相熟?舊日榮華,如今憔悴,付與杯中醁。興亡休問,為伊且盡船玉。 這一首詞名喚《念奴嬌》,乃是宋朝使臣張孝純在粘罕席上有所見之作。當(dāng)時靖康之變,徽、欽被擄,不知多少帝女王孫被犬羊之類群驅(qū)北去,正是“內(nèi)人紅袖泣,王子白衣行”的時節(jié)。到得那里,誰管你是金枝玉葉?多被磨滅得可憐。有些顏色技藝的,才有豪門大家收做奴婢,又算是有下落的了。其余驅(qū)來逐去,如同犬彘一般。張孝純奉使到彼云中府,在大將粘罕席上見個吹笛勸酒的女子是南方聲音,私下偷問他,乃是秦王的公主,粘罕取以為婢。說罷,嗚咽流涕。孝純不勝傷感,故賦此詞。 后來金人將欽宗遷往大都燕京,在路行至平順州地方,駐宿在館驛之中。時逢六夕佳節(jié),金虜家規(guī)制,是日官府在驛中排設(shè)酒肆,任從人沽酒會飲。欽宗自在內(nèi)室坐下,閑看外邊喧鬧,只見一個韃婆領(lǐng)了幾個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這些飲酒的座頭邊,或歌或舞或吹笛,斟著酒勸著座客。座客吃罷,各賞些銀鈔或是灑食之類,眾女子得了,就去納在韃婆处,韃婆又嫌多道少,打那討得少的。這個撻婆想就是中華老鴇兒一般。少間,驛官叫一個皂衣典吏赍了酒食來送欽宗。其時欽宗只是软中長衣秀才打扮,那韃婆也不曉得是前日中朝的皇帝,道是客人吃酒,差一個吹橫笛的女子到室內(nèi)來伏侍。女子看見是南邊官人,心里先自凄慘,嗚嗚咽咽,吹不成曲。欽宗對女子道:“我是你的鄉(xiāng)人,你東京是誰家女子?”那女子向外邊看了又看,不敢一時就說,直等那韃婆站得遠(yuǎn)了,方說道:“我乃百王宫魏王孫女,先嫁欽慈太后侄孫。京城既破,被賊人擄到此地,賣在粘罕府中做婢。后來主母嫉妒,終日打罵,轉(zhuǎn)賣與這個胡婦。領(lǐng)了一同眾多女子,在此日夜求討酒錢食物,各有限數(shù),討來不勾,就要痛打。不知何時是了!官人也是東京人,想也是被擄來的了。”欽宗聽罷,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淚落,目不忍視,好好打發(fā)了他出去。這個女子便是張孝純席上所遇的那一個。詞中說“秦王幼女”,秦王乃是廷美之后,徽宗時改封魏王,魏王即秦王也。真?zhèn)€是風(fēng)子龙孫,遭著不幸,流落到這個地位,豈不可憐! 然此乃是天地反常時節(jié),連皇帝也顧不得自家身子,這樣事体,不在話下。還有個清平世界世代為官的人家,所遭不幸,也墮落了的。若不是幾個好人相逢,怎能勾拔得個身子出來?所以說: 紅顏自古多薄命,若落娼流更可憐! 但使逢人提掇起,淤泥原會長青蓮。 說話宋時饒州德興縣有個官人董賓卿,字仲臣,夫人是同縣祝氏。紹興初年,官拜四川漢州大守,全家赴任。不想仲臣做不得幾時,死在官上了。一家老小人口又多,路程又遠(yuǎn),宦囊又薄,算計一時間歸來不得,只得就在那邊尋了房子,權(quán)且駐下。仲臣長子元廣,也是祝家女婿,他有祖蔭在身,未及調(diào)官,今且守孝在漢洲。三年服滿,正要別了母親兄弟,掣了家小,赴闕聽調(diào),待補官之后,看地方如何,再來商量搬取全家。不料未行之先,其妻祝氏又死,遺有一女。元廣就在漢州娶了一個富家之女做了繼室,帶了妻女同到臨安補官,得了房州竹山縣令。地方窄小,又且路遠(yuǎn),也不能勾去四川接家屬,只同妻女在衙中。 過了三年,考滿,又要进京,當(dāng)時掣家東下。且喜竹山到臨安雖是路長,卻自長江下了船,乃是一水之地。有同行駐泊一船,也是一個官人在內(nèi),是四川人,姓呂,人多稱他為呂使君,也是到臨安公干的。這個官人年少風(fēng)流,模樣俊俏。雖然是個官人,還象個子弟一般。棲泊相并,兩邊彼此动問。呂使君曉得董家之船是舊日漢州大守的兒子在內(nèi),他正是往年治下舊民,過來相拜。董元廣說起親屬尚在漢州居駐,又兼繼室也是漢州人氏,正是通家之誼。大家道是在此聯(lián)舟相遇,實為有緣,彼此欣幸。大凡出路之人,長途寂寞,已不得尋些根絆,圖個往來。況且同是衣冠中体面相等,往來更便。因此兩家不是你到我船中,就是我到你船中,或是飲酒,或是閑話,真?zhèn)€是無日不會,就是骨肉相與,不過如此,這也是官員每出外的常事。 不想董家船上卻动火了一個人。你道是那個?正是那竹山知縣的晚孺人。元來董元廣這個繼室不是頭婚,先前曾嫁過一個武官。只因他豐姿妖艷,情性淫荡,武官十分壁爱,盡力奉承,日夜不歇,淘虛了身子,一病而亡。青年少寡,那里熬得?待要嫁人,那邊廂人聞得他妖淫之名,沒人敢攬頭,故此肯嫁與外方,才嫁這個董元廣。怎當(dāng)?shù)迷獜V稟性怯弱,一發(fā)不濟,再不能暢他的意。他欲心加火,無可煞渴之处,因見這呂使君豐容俊美,就了不得动火起來。況且同是四川人,鄉(xiāng)音慣熟,到比丈失不同。但是到船中來,里頭添茶暖酒,十分親熱。又拋聲調(diào)噪,要他曉得。那呂使君乖巧之人,頗解其意,只礙著是同袍間,一時也下不得手。誰知那孺人,或是露半面,或是露全身,眉來眼去,恨不得一把抱了他进來。日間眼里火了,沒处泄得,但是想起,只做大秀不著,不住的要干事。弄得元廣一絲兩氣,支持不過,疾病上了身子。呂使君越來侯問殷勤,曉夜無間。趁此就與董孺人眉目送情,兩下做光,已此有好兒分了。 舟到臨安,董元廣病不能起。呂使君分付自己船上道:”董爺是我通家,既然病在船上,上去不得,連我行李也不必發(fā)上岸,只在船中下著,早晚可以照管。我所在公事,抬进城去勾當(dāng)罷了。”過了兩日,董元廣畢竟死了。呂使君出身替他經(jīng)紀(jì)喪事,凡有相交來吊的,只說:“通家情重,應(yīng)得代勞。”來往的人盡多贊嘆他高義出入,今時罕有!那曉得他自有一副肚腸藏在里頭,不與人知道的。正是: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假若當(dāng)時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 呂使君與董孺人計議道:“饒州家鄉(xiāng)又遠(yuǎn),蜀中信息難通,令公棺柩不如就在臨安權(quán)且擇地安葬。他年親丁集會了,別作道理。”商量已定,也都是呂使君擺撥。一面將棺柩安頓停當(dāng),事体已完。孺人事領(lǐng)元廣前妻遺女,出來拜謝使君。孺人道:“亡失不幸,若非大人周全料理,賬妾煢煢母子,怎能勾亡夫人土?真乃是骨肉之恩也。”使君道:“下官一路感蒙令公不棄,通家往來,正要久遠(yuǎn)相处,豈知一旦棄撇?客途無人料理,此自是下官身上之事。小小出力,何足稱謝!只是殯事已畢,而今孺人還是作何行止?”孺人道:“亡失家口盡在川中,妾身也是川中人,此間并無親戚可投,只索原回到川中去。只是路途迢遞,煢煢母子,無可倚靠,寸步難行,如何是好?”使君陪笑道:“孺人不必憂慮,下官公事勾當(dāng)一完,也要即回川中,便當(dāng)相陪同往。只望孺人勿嫌棄足矣!”孺人也含笑道:“果得如此提掣,還鄉(xiāng)百日,寸心感激,豈敢忘報!”使君帶著笑,丟個眼色道:“且看孺人報法何如?”兩人之言俱各有意,彼此心照。只是各自一只官船,人眼又多,性急不便做手腳,只好咽干唾而已。有一只《商調(diào)·錯葫蘆》單道這難過的光景: 兩情人,各一舟。總春心不自由,只落得雙飛蝴蝶夢莊周。活冤家猶然不聚頭,又不知幾時消受?抵多少眼穿腸斷為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