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 五 卷 二 這個將毀滅那個-《巴黎圣母院》


    第(2/3)頁

    當時,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思想才是自由的,所以它只好全部都寫在那些被稱為建筑物的書籍上面.倘若不是采用建筑物這種形式,而是冒然寫成書稿的形式,那它早就遭劊子手的毒手,當眾被焚毀了;教堂門廊所體現的思想,早就目睹書籍所表現的思想所蒙受的苦難.既然只有營造術這條出路,思想要得見天日,就從四面八方急速匯集到建造術上來了.于是出現了許許多多大教堂,遍布整個歐洲,數目大的驚人,即使在核對之后,也令人難以置信.社會的全部物質力量和一切精神力量都會聚到同一點上:建筑藝術.這樣,假借給上帝建造教堂,建筑藝術便發展起來,其規模蔚為壯觀.

    任何生為詩人的哪個人,都能成為建筑家.分散在群眾當中的天才,處于封建制度統治下,就好象處在青銅盾牌硬殼下那般,各方受到壓制,唯有從建筑藝術可以找到出路,便通過這門藝術紛紛涌現出來,于是其《伊利亞德》就采納了大教堂這種形式.其他所有藝術,也隨之甘拜下風,作為分支受建筑藝術所統轄.大師,詩人.建筑家.全部把雕刻.繪畫.鐘樂集中于一身:親自為大教堂這偉大作品鐫刻門面,為大教堂著色窗玻璃,為其擊鐘和奏鳴管風琴.就連那執意要在手稿中茍且偷生的可憐的詩歌本身,除非它不想有所作為,也必須以圣歌或散文的形式納入教堂這建筑物.總而言之,這與希臘祭神節日演出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以及所羅門寺廟演出《創世紀》一樣,起著相等的作用.

    所以,在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之前,主要的文字形式一直都是建筑藝術,普遍的文字形式.這本花崗巖的書始自東方,后被古希臘和古羅馬所繼承,中世紀給它寫下了最后一頁.再說,上面我們已經看到,在中世紀一種民眾的建筑藝術取代了一種種姓等級制度的建筑藝術,這現象在歷史上其他偉大時代里,隨著人類智力相似的發展也曾有過.所以,這是僅僅敘述一種普遍規律,若是詳述,得寫成許多巨卷才行.在那原始時代搖籃的上古東方,繼印度建筑之后的是腓尼基建筑,即體態豐盈的阿拉伯建筑之母;在古代,繼埃及建筑-伊特魯立亞風格與蠻石建筑物無非是其變種而已-希臘建筑在其后,后來的羅馬風格只是一種延伸,加上許許多多迦太基圓頂而已;在近代,繼羅曼建筑之后的是哥特式建筑.假如將這三個系列各分成兩半,便可以在印度建筑.埃及建筑.羅曼建筑這三位姐姐身上發現相同的象征,即統一.等級.神權.教條.神話.上帝;至于腓尼基建筑.希臘建筑和哥特式建筑這三位妹妹,不論它們本質所固的形式如何千變萬化,其含義是相同的,即民眾.自由.人.

    不論叫做婆羅門.襖教僧侶還是教皇,人們在印度建筑.埃及建筑或是羅馬建筑中,總感到教士到處都是,除了教士別無其他.民眾建筑便不是如此.這類建筑更為豐富多彩,且也不那么圣潔.腓尼基建筑有商人的氣息;希臘建筑帶有共和的氣息;哥特式建筑則帶有市民的氣息.

    任何神權建筑的普遍特征,是一成不變,墨守傳統,懼怕進步的線條,崇奉原始的式樣,常常莫名其妙地別出心裁,用象征來歪曲人和自然的一切形狀.這是一些晦澀的書,只有那班被授以神秘教義的人方能讀得懂.況且,不管什么形式,甚至任何奇形怪狀,都含有某種意義,因而所有形式都成為不可侵犯的了.切莫要求埃及的.印度的.羅曼的營造術去改造其設計圖,或者去改善其雕塑藝術.對它們來說,任何完善的嘗試都是大逆不道的.這些建筑藝術中,僵化的教條似乎已擴散到石頭上,仿佛再度石化一般.然而,與此相反,民眾建筑的普遍特征是多樣性,進步,新穎,豐富,恒動.宗教的束縛已被擺脫,可以考慮到建筑的優美,精心美化,不斷提高塑像或花紋圖案的裝飾.這類建筑是世俗的,具有人的某種情趣,而又不斷與神的象征相混合,依然在神的象征掩蓋下呈現出來.所以不少建筑物是隨便任何人.任何智力.任何想象力都能領悟的,盡管依舊帶有象征性,卻像大自然一樣易于理解.在神權建筑與民眾建筑之間,存在著從神圣語言到通俗語言.從所羅門到菲狄亞斯從象形到藝術的區別.

    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切極其簡略,許許多多論據和成百上千種瑣碎的非議均未涉及.如果是加以概括,便能得到如下的結論:直至十五世紀,建筑藝術一向是人類活動的主要記載;在此期間,世上出現任何復雜一些的思想,都化作了建筑物;任何人民性的觀念,如同任何宗教法度一樣,都有其宏偉的紀念碑;最后,人類任何重要的想法,全不被用石頭記載了下來.那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任何思想,無論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其所關注的是永世長存;曾震撼一代人心靈的觀念,都希望能震撼其他世代,且留下痕跡.況且,聽得的不朽的書稿,那是何等靠不住呀!一座建筑物才是一本結結實實的書,持久,堅固!一把火或者一個殘暴之徒,就可以把書寫的言詞毀盡;而要把建筑的言詞毀掉,那就得一場社會革命,一場塵世革命.野蠻人確曾踐踏過古羅馬競技場,或許古埃及金字塔也經歷過挪亞時代大洪水的泛濫哩.

    到了十五世紀,一切都變了.

    人類思想發現了一種可以永存的方法,它比建筑不但更堅固耐久,并且變得更簡單了.建筑藝術遂失去了其寶座.奧爾甫斯的石頭文字隨即將被古騰堡的鉛印文字所取代.

    書籍將會毀滅建筑.

    印刷術的發明,能稱得上最偉大的事.那是革命母機,是人類表達方式的全面更新,是人類思想拋棄一種形式采用另一種形式的轉換,是自從亞當以來代表著智慧.具有象征性的那條蛇最后一次徹頭徹尾的改變.

    在印刷形式下,思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以磨滅;它是飛翔的,逮也逮不住,毀也毀不了.它與空氣混合在一起.在建筑藝術統治時代,思想變成一座座大山,氣勢雄偉地控制一個世紀,鎮住一方地域.現在,思想變成一群鳥兒,四處飛散,既占據整個空間,又占領全部地面.

    重復一遍也無妨,這樣一來,思想就益發不可磨滅了,對此有誰還看不清楚?它從原先的堅實牢固,變成現在的朝氣蓬勃,從有期變成不朽.一個龐大建筑物盡可夷平,然而那無所不在的思想,卻如何根除呢?即使有大洪水來,大山會早被滾滾洪濤吞沒了,那成群鳥兒卻將依然凌空飛翔;而且,只要有一葉方舟在洪水上漂浮,群鳥便會飛來停下,同方舟一起漂流,一道觀看洪水退去.從這場混亂中出現的新世界,一醒來就將看見那被淹沒的世界的思想,長著翅膀,生氣勃勃,在新世界的上空上翱翔.

    只要人們一看到這種表達方式不但最易保存,而且還最簡單.最方便.最易于大家所實行;只要人們一想到這種表達方式無須拖帶粗大的鋪蓋卷,搬動一大堆笨工具是沒必要的;只要人們把下述兩個事實比較一下:思想為了變成建筑物,必須動用其他四.五種藝術.一噸噸的黃金.整座大山似的石料.整座森林般的木材.一整群一整群的工人,而思想化為書,只要少量的紙張.少許的墨水.一支鵝毛筆;那么,人類智慧舍棄建筑藝術而擁護印刷術,這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呢?要是在河床水位下挖一條渠道,截斷原來的河床,河流定將舍棄原來的河床而改道.

    由此可見,自從發明了印刷術,建筑藝術便逐漸干枯.衰微和敗落了.人們多么強烈地感覺到,元氣喪失,江河日下,各個時代和各個民族的思想都離開建筑藝術而去!這種冷落在十五世紀還幾乎覺察不出來,那時候印刷機太弱小,最多只從強大的建筑藝術稍稍汲取一點過剩的生命力而已.可是從十六世紀起,建筑藝術的病癥便顯而易見,基本上不能再表達社會思潮了,怪可憐見地成為古典藝術,從高盧風格.歐洲風格.本地風格蛻變成為希臘和羅馬風格,從真實和現代的風格成為假冒的古代風格.被稱做文藝復興的正是這種沒落.話又說回來,這種沒落倒也不失其壯麗,因為古老哥特風格的精靈,這輪沉落在美因茲巨大印刷機背后的夕陽,然而有時以其余暉,仍照射著那拉丁式拱廊和考林辛式柱廊互相混雜的整堆建筑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