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蹭課-《開海》
第(2/3)頁
數縣之地成百上千的鄉紳、大姓家族自己就湊出修建鐵路所需的工錢、料錢,自募后生子弟投身力夫,熱火朝天地將鐵路修起來。
有些縣甚至會出現兩條、三條平行鐵路,就因為先前已經在修的那條鐵路不通某個鄉都,這個鄉都的百姓便資金自籌、人料自募,再修出一條二三十里的小鐵道,說什么也要連上才行。
野蠻生長的年代里,陳沐以后來人的眼光,非常明確地認知到這些亂修亂建的小鐵道恐怕將來一多半都會因沒多大用處還占地而被扒掉。
但至少現在,本土這份熱情讓他不愿去說那些風涼話——這是鐵路發展最好的時代。
馬、驢、牛,馬車、驢車、牛車、手推車,沒有任何力量能與火車頭競爭,只要一個鄉都通上鐵路,鄉紳自籌都能買得起一架拖運三五節車廂的火車頭。
大戶人家連地不用種植了、鋪子不用開了,就在那三五十里的小鐵道上雇幾個人終日為鄉里鄉親運送貨物,收個票錢就能賺個盆滿缽滿。
還不用想那些亂七八糟的避稅方法,朝廷根本不收稅,萬歷的小算盤打的鬼精,他壓根看不上那點兒路稅,蒸汽火車頭要想跑起來是要吃煤的,煤是誰的?
他的。
都是他的。
他不但不收稅,而且還要在賣煤時給朝廷交稅。
萬歷早就算明白了,收稅是省心,可哪兒有賺交了稅以后的那部分錢舒服啊。
百姓也高興,鐵路的出現進一步讓小農經濟的生產力水平提高。
過去一戶農家,一年到頭織不到十匹布,不是女主人和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織機織不出更多,而是織出更多的也沒用。
用,已經夠用了;賣,不知道賣給誰;去縣城,先背著布走四十里過去,再走四十里回來,若請了腳夫這布就算白織了。
尤其在這個紡織廠擠壓小織戶生產的時代,更讓人過不下去。
可有了鐵路就不一樣了,有些大家族連工廠都不用,就已經成了大工廠主,族里女眷織布、幾個男丁聯系縣城甚至府城的收購商,每月下定規格,織出來集中到火車上一路運送過來,回來就能分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