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去找村干部,他們拿著圖紙,指指劃劃,說哪塊地不算數,哪塊地是邊坡溝坎不能算,道理一套一套的,咱也說不過他們。” 李毅飛眉頭微蹙:“那補貼款呢?是按八畝半發的?” “發是發了,”老漢搖搖頭,“可誰知道他們發的是按多少畝算的?錢打到卡上,就一個總數,又沒有明細。 隔壁老王頭家,他家兒子在外面打工,地擺荒了好幾年,聽說今年村里為了湊數,硬把他那荒地也算成種植面積了,就為了那個什么……達標率?你說這找誰說理去?” 種植面積核實不準,補貼發放不透明,甚至可能存在虛報冒領! 老漢的話,像幾根刺,扎進了李毅飛的心里。 這并非個例,而是在許多農村地區都可能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就在這時,一陣喧鬧聲從村子另一頭傳來。 李毅飛循聲望去,只見幾個村干部模樣的人,正陪著兩個穿著襯衫、拿著平板電腦和丈量儀的人,在一片玉米地頭指指點點,似乎在爭論著什么。 旁邊還圍著幾個情緒激動的村民。 “走,過去看看。”李毅飛起身,帶著陳默和小劉走了過去。 靠近了才聽清,原來是在進行“衛星遙感測繪”的實地核驗。 這是近年來用于核實種植面積的新技術,但顯然在現場遇到了麻煩。 一個黑瘦的村民指著測繪人員平板電腦上的地圖,激動地說:“領導,你們這圖不對啊!我家這塊地,明明種滿了玉米,你們這圖上怎么顯示是深色的,說是‘非耕地’或者‘種植稀疏’? 這要是不算面積,我今年的補貼不就泡湯了?” 測繪人員耐心解釋:“大叔,我們這是衛星拍的,可能您地里有些地方莊稼長勢不好,或者有雜物,影響了判讀。我們這不是正在實地核對嘛。” 旁邊的村支書則打著圓場:“老四,你別急,領導們會核實的。不過有時候這高科技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咱們得理解。” 技術員小劉悄悄對李毅飛說:“書記,這種情況確實存在。 衛星遙感受天氣、作物長勢、甚至地里臨時堆放物影響,可能存在誤判。 但關鍵是后續的實地核查和糾偏機制必須及時公正,否則吃虧的就是老實耕種的農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