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毅飛沒有說話,他注意到那個村支書眼神有些閃爍,在測繪人員和村民之間打圓場時,似乎更傾向于讓村民接受“可能存在誤判”的結果,而不是積極幫助村民澄清事實。 李毅飛不動聲色,繼續觀察。 只見測繪人員在那塊所謂“種植稀疏”的地塊上隨機選取了幾個點進行實地丈量和作物密度評估。 結果顯示,這塊地的種植密度完全達標,衛星圖像之所以顯示異常,可能是因為前段時間下雨,地里低洼處暫時積水反光造成的誤判。 事實澄清,村民松了口氣。 但李毅飛卻想到,如果沒有這次偶遇的實地核驗,如果沒有這個村民的堅持,這塊地的面積是不是就被輕易核減了? 那些不善于表達或者不敢質疑的農民,他們的利益又由誰來保障? 離開柳林村,李毅飛又隨機走訪了附近幾個村莊,情況大同小異。 種植面積的核實,高度依賴村干部上報和可能存在誤差的技術手段,而補貼發放則缺乏讓農民清晰知曉的計算明細。 這中間,留下了太多可供操作的灰色空間。 晚上,在灣仔縣城一家招待所里,李毅飛攤開了灣仔縣報送市的年度農業工作報告。 上面赫然寫著: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穩中有增”,各項惠農補貼“足額及時發放到位”。 華麗的報表與田間地頭聽到的抱怨,形成了刺眼的對比。 “陳默,”李毅飛沉吟道,“明天,我們去縣財政局和農業農村局,不看報表,直接調取柳林村及其周邊幾個村的糧食補貼發放明細數據,特別是農戶姓名、身份證號、核定面積、補貼標準、發放金額和銀行流水,要最近三年的。” “小劉,你準備一下,我們從農業局的技術檔案里,調取衛星遙感底圖和各村上報的種植面積矢量圖,進行比對分析。 重點看一下,那些衛星判讀存在疑問、但最終被核定為種植面積的地塊,分布在哪里,涉及哪些村,哪些農戶。” 李毅飛的手指在地圖上柳林村的位置點了點。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