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珩猛地一揮手,指向高陵城堅固的城墻方向:“在此之前,左馮翊,就是我們的根基!守好它,讓它固若金湯,讓它兵精糧足,讓它成為這亂世之中唯一一片能讓百姓喘息的凈土!唯有根基穩固,力量足夠強大,我們才有資格,去談‘奉天子’!否則,一切皆是鏡花水月,徒惹殺身之禍!” 荀彧怔怔地看著劉珩,看著他眼中那份洞悉一切的冷靜與近乎殘酷的耐心。 這番話,如同重錘,敲碎了他心中那份急于匡扶社稷的熾熱。 荀彧沉默了,眼神急速變幻,最終,所有的憂慮、不甘和思慮都化作一聲長長的嘆息。 對著劉珩再次深深一揖,心悅誠服:“侯爺……深謀遠慮,洞若觀火!彧……受教!是彧操之過急了。” 劉珩臉色稍稍緩和,伸手扶住荀彧:“文若心系社稷,拳拳之心,珩豈不知?然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謀。守好左馮翊,靜待天時,方為當前第一要務!” 倒不是說劉珩比荀彧更聰明,只是劉珩作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接下來要發生什么。 如今何進尚在,如果自己冒然率兵進京,萬一何進那貨應激了怎么辦?那形勢必然會脫離自己的掌控! 一旦失去了對歷史的先知,自己的優勢也會蕩然無存,屆時在這個亂世,自己又該何去何從? 另一方面,只有等何進身死,董卓進京,自己才能順著歷史發展,尋找一個契機增強自己的力量,盡可能的跟隨歷史發展不斷壯大自己,才可能提前完成一統! 劉珩比任何人都清楚,漢末亂世,要開始了…… 三個月后,八月己申。 公廨正廳內,劉珩瞇著眼,倚在主位的憑幾上,指節無意識地敲擊著案面。 下首坐著荀彧、杜畿、法衍、張既、典韋、陳叔至六人。 死活不愿意坐的景伯侍立在劉珩身后,眾人傳閱著手中三個月以來一份份來自洛陽的密報: 四月丙辰,帝崩于嘉德殿。彌留之際,蹇碩等內侍手握遺詔,密謀誅殺大將軍何進,改立協皇子。然事機不密,何進已得風聲,率甲士陳兵宮外,蹇碩之謀胎死腹中。 四月戊午,何皇后與何進合力擁立辯皇子登基。進以帝舅之尊總攬朝政,錄尚書事,權傾朝野。十常侍張讓、趙忠等雖懼,然以巨資賄賂進弟何苗及何太后,得以暫時保全。 司隸校尉袁紹力勸何進趁勢盡除宦官以絕后患。其言甚切:“中官親近至尊,出納號令,今不悉廢,后必為患!”并獻計:召四方猛將引兵入京,以脅太后,迫其允諾誅宦。 何進雖掌大權,然性本優柔,且深為其妹新尊何太后所制。太后以“先帝新棄天下,奈何便欲誅殺舊臣?”為由,屢阻其議。何進患得患失,誅宦之令,遷延未發。 十常侍耳目遍布,何進與袁紹之謀漸泄。張讓等驚懼,再以重金厚賂何苗、何太后,并伏地叩首于太后前哭訴:“大將軍聽信袁紹之言,欲盡誅臣等,乞娘娘憐憫!”太后為其所惑,愈加庇護。 主簿陳琳力諫:“諺云‘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發耳…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 典軍校尉亦哂之:“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于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何進斥二人為“懦夫之見。” 何進最終采納袁紹下策。 密令發往四方,其中至關緊要者,乃前將軍、并州牧董卓!此獠久處西涼,兇悍跋扈,素有異志。接檄文,董卓以“清君側,除閹宦”為名,星夜兼程,向洛陽急進!同時響應者,尚有東郡太守橋瑁等,各引兵屯駐于京畿外圍,洛陽已成火藥桶!(批注:潛淵急報!董卓軍已過澠池,距洛陽不足二百里!其軍容甚盛,所過劫掠,民怨沸騰。) 八月戊辰,何進終得太后允諾,可盡誅諸常侍。然其輕而無備,竟欲單騎入宮面稟太后,以定細節。袁紹、曹操等苦勸多帶甲士護衛,何進不聽。宦官張讓、段珪等已得密報,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嘉德殿門內。何進甫入,宮門驟閉!斬何進于嘉德殿前!大將軍首級,竟被擲出宮墻! 袁紹、袁術、何進部將吳匡等聞變,立率禁軍攻入南宮。袁紹下令:“宦官無少長,盡殺之!” 宮闈之內,頓成修羅場,無須者亦多枉死。張讓、段珪等劫持皇帝及陳留王劉協,倉皇出逃北宮,夜走小平津,欲奔回董卓軍中。追兵至,張讓等知大勢已去,投河自盡。帝與陳留王流落荒郊不知去向…… 八月己巳,董卓率大軍終抵城西顯陽苑!適逢帝與陳留王狼狽還京,董卓佯作忠勤,護駕回宮。(批注:何進謀淺而氣盛,袁紹計拙而志驕,閹豎困獸猶斗,遂使董卓得窺神器!今洛陽街衢西涼兵橫行,公卿皆股栗。董卓廢立之心亦已昭然若揭!此天下將亂之始也!文公冒死上達,伏惟侯爺速圖良策,以應巨變!) …… 一封封密報陳述著自漢靈帝駕崩后,何進優柔寡斷,誅殺宦官不成,反被宦官所殺,而后董卓提兵進京,意圖廢帝…… 陳叔至率先打破死寂,起身道:“侯爺,今日有公明軍報,西涼軍牛輔遣使入云陽,以休整為名欲率兵渡涇水入云陽城,為公明所拒,輔怒而強渡未果,遂于涇水邊修寨屯兵,子龍自谷口出奇兵,沖營四次,槍挑牛輔,公明率兵策應,梟首三千一百零八,俘敵一千六!” 杜畿放下手中簡牘,眉頭緊鎖:“牛輔驕橫,取死有道。然董卓大軍已控洛陽,廢立在即,其勢如烈火烹油,鋒芒正盛。我軍雖得此勝,然勢不如董卓,宜深溝高壘,積糧強兵,避其鋒芒,徐徐圖之方為上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