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多少宗室子弟為了權位爭斗不休,親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朱雄英卻能始終將兄弟情分放在心上,為失勢的弟弟爭取機會,這份心性,比治國之才更顯珍貴。 太子標心中暗自感嘆,有這樣一位既有才能又心懷仁厚的兒子,不僅是他的福氣,更是大明未來的福氣。 他輕輕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心中已然決定,定要支持兒子的提議,給朱允炆一個改過自新、為國效力的機會。 想到這里,太子標上前一步,對朱元璋說道:“父皇,雄英所言極是。允炆雖曾受呂氏牽連,可他那時不過是牙牙學語的孩童,對母親的陰謀一無所知,怎能將罪責歸咎于他?這些年他在東宮閉門度日,每日只讀書習字,從不參與宗室紛爭,行事謹小慎微,誰都挑不出半分錯處,可見其心性沉穩,并非頑劣之輩。” “如今他已年滿十八,早已成年,卻因舊日陰影始終不得施展,實在可惜。暹羅乃南洋要地,需宗室鎮守以安民心,允炆若能前往就藩,一來可借這機會歷練政務、增長見識,擺脫東宮的壓抑環境;二來也能為大明分擔南洋防務,協助蜀王朱椿穩固疆土,避免因宗室力量薄弱導致局勢動蕩。” “這既是給允炆一個改過自新、為國效力的機會,也是為大明的南洋布局添磚加瓦,于公于私都有益無害,兒臣以為,此提議可行。” 朱元璋看著太子標懇切的眼神,又望向朱雄英堅定的目光,心中的顧慮漸漸消散。 按照宗法禮制,成年皇嗣都要前去封地,可朱允炆先前一直被忽略,當然沒有得到冊封。 他沉默片刻,緩緩嘆了口氣:“罷了,既然你們都為他求情,朕便再給他一次機會。” 老朱站起身,走到輿圖前,手指落在暹羅的位置,“暹羅乃南洋要沖,連接真臘與呂宋,地位重要。朕就冊封朱允炆為暹羅王,擇日前往就藩。” 頓了頓,朱元璋又補充道:“傳朕旨意,賜朱允炆儀仗、印信,撥三千護衛隨行;從南洋水師中抽調戰船,護送他前往暹羅;再令蜀王朱椿多加照拂,待他熟悉政務后,再逐步移交權力。” “孫臣遵旨!”朱高熾與朱雄英齊聲應道,太子標也松了口氣,臉上露出笑容。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