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相馬與相人-《少姝的山水》
第(1/3)頁
每個人的神情謙和,舉止淡定,益發顯得超逸出塵,其中有兩三位,遠觀亦是風神俊朗,文質彬彬,匐勒便猜測那其中定有華巖郭宅的公子了。
“看來,為著行動自如,公子們都脫去左邊衣袖,戴上了護具。”匐勒熱心地說與尹毅知道。
尹毅笑答:“子獻公子本就是個‘衣架子’,穿什么都熨貼得宜,近兩年么,身量一定又長高不少。射禮正式舉行當日,公子身著玄端的英姿,會更添軒昂。”
(玄端:或稱元端,是古代中國的玄色禮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 士冠禮、士婚禮亦用之。古代祭祀時,天子﹑諸侯﹑士大夫皆服之,后來亦成為鄉射禮的專用。)
匐勒想象著那個場景,向往不迭,發自內心感嘆起來:“古者射以觀德,借射禮的儀節來觀德取士,確實含有深義。”
(“古者射以觀德”句:出自《論語》,《禮記·射義》中解釋了某些儀節的設置原意,說明射以觀德,由射取士的作用,如“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還有“射者,仁之道也。射者,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己矣”所言的“以射自省”理念,大意即仁者先正自己的心然后發箭,箭發而不中,不去埋怨別人,反而對自己的內修提出更高要求,這種自省的精神正是德的體現。明·王陽明有一篇《觀德亭》記,提出“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進一步闡述了君子在射箭過程中如何通過修煉內心來完善品德。)
尹毅連連稱是,沒想到,胡族出身的匐勒對儒家倡導的射禮關切至此。
一般的男孩子,要是太過白凈漂亮,很容易讓人誤會成袖花枕頭,但少姝姑娘的兄長,必定文武兼備,匐勒自無輕視之心,他說話間亦是目不轉睛,只顧盯著場上人物的動向。
弓弦拉扯,箭矢破空,還有圍觀者的雀躍歡騰……入耳還似記憶中的熱情洋溢,勾起尹毅的悸動心情,與舊時一般無二,練習尚且這般,到了射禮時定然更是觀者如堵。
匐勒對射禮的儀節也不陌生,忙問:“尹兄可知目前進行的是第幾番?”
“第二番結束啦,這是第三番。”
(鄉射禮三番射的異同:第一番是試射,司射宣布“貫而不釋”,是說貫中目標也不計算成績,而側重考察射者的進退儀容是否合乎禮節,傳達射禮先要“中禮”;第二番起,屬于正式比賽,凡射中者用算籌記錄成績,司射宣布“不貫不釋”,是指不能貫中目標就不計算成績,要求射者進退中禮之外,還要射藝嫻熟,禮技并重,傳達“中禮”、“中的”同樣重要;第三番是樂射,司射宣布“不鼓不釋”,則指射者進退還要應和樂節,并且每一箭都必須應和鼓節來發射,貫中后才能計算成績,傳達“中禮”、“中節”、“中的”三中合一。)
“請以樂樂,不鼓不釋。”一經司射宣布,《騶虞》的樂聲隨即響起——煞有介事的公子們居然還帶來幾樣鼓琴樂器——說起來,這一輪樂射才是難度最大最具挑戰的,射手若是不能按照鼓點射中箭靶,也不給計入成績。
(司射:相當于射禮中的裁判員。“司射”在整個射禮過程中起著“以射法治射儀”的重要的作用,在鄉射禮競賽中,“司射”不僅要進行裁判工作,還要為參賽者進行“誘射”示范。)
(《騶虞》:即《詩經·召南》之《騶虞》篇,是《國風·召南》的最后一篇。騶(zōu)虞(yú):一說獵人,一說義獸,一說古代管理鳥獸的官。)
匐勒緊張起來,暗暗攥緊了拳頭。
只見一耦的兩名射手相互致禮畢,同時畢恭畢敬地向前邁出三大步。
(一耦:鄉射禮以兩手射手為一組比試稱為一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