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諸位都看過蘇定方的奏報了。” 李承乾率先開口,點在邏些城的位置:“吐蕃雖降,但松贊干布的影響力仍在,各部族向來各懷心思,當年吐谷渾降而復叛的教訓,咱們不能忘。今日召諸位來,就是要定下治理吐蕃的長遠之策,絕不能讓這片雪域再成大唐的邊患。” 長孫無忌撫著胡須,首先進言:“殿下,臣以為當效仿安西四鎮之制,在吐蕃設立‘邏些都護府’,由朝廷直接任命都護,統轄軍政大權。同時留三萬精兵駐守要害,將吐蕃貴族子弟送入長安為質,這般恩威并施,方能震懾宵小。” 他頓了頓,語氣加重,“尤其不能讓吐蕃掌握火炮之術,這是根本。” 魏征卻微微搖頭,蒼老的聲音帶著懇切:“司徒所言雖有理,卻失之過剛。吐蕃部族林立,硬壓只會激起反彈。當年隋煬帝征高麗,就是因操之過急、殺戮過重,才致民變。臣以為,當輕徭薄賦,保留吐蕃原有部族首領的權力,只需他們向大唐稱臣納貢,不必強行改變其習俗。” 他看向李承乾:“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讓吐蕃百姓真正感念大唐的恩德,才是長治之策。” 房玄齡在輿圖上劃出幾條商路,緩緩道:“兩位所言皆有道理,不如折中。軍事上,在邏些城、勃律等要害設駐軍,但不必過多,以威懾為主;經濟上,開通從河西到邏些的商路,允許吐蕃用鹽池、銅礦換取中原的絲綢、茶葉,讓部族首領從貿易中獲利,他們自然不愿再反。” 他指尖點在吐蕃與西域交界的位置:“再聯合粟特商人,讓他們在吐蕃推廣中原器物,時間一長,衣食住行皆賴大唐,何愁不穩?” 褚遂良一直翻看吐蕃戶籍冊,此時抬頭道:“臣補充一點,文化教化不可少。可在邏些城設立官學,教授漢文與大唐律法,選拔吐蕃子弟入朝為官,讓他們認同大唐的禮樂制度。文成公主在吐蕃多年,已帶去不少中原技藝,可讓她繼續主持教化,用親情與文化紐帶,比單純的軍事壓制更有效。” 李承乾靜靜聽著,手指在輿圖上輕輕敲擊。他想起蘇定方奏報里說的“吐蕃貴族雖降,眼神中仍有不甘”,也記得歷史上上“吐蕃反復無常,百年間三降三叛”的記載。 治理吐蕃,既不能太軟,讓其覺得大唐可欺,也不能太硬,逼得他們狗急跳墻。 “玄齡公的折中策可行。” 李承乾終于開口,目光掃過眾臣,“其一,設邏些都護府,由安西都護府統轄,留一萬精兵駐守,其余大軍撤回,但要在雅魯藏布江沿線筑堡壘,控制交通要道。” “其二,保留吐蕃部族首領的世襲權,但需由朝廷冊封,首領子弟送入長安國子監讀書,名為求學,實為聯絡感情。” “其三,開通商路,吐蕃歲貢可用馬匹、銅礦折算,朝廷則回贈茶葉、絲綢,讓他們嘗到歸附的甜頭。” “其四,讓文成公主暫留吐蕃,主持官學與農事推廣,由褚遂良擬定《吐蕃教化十二條》,既要尊重其習俗,也要推廣大唐法度。” 他頓了頓,看向魏征:“魏公擔心的‘操之過急’,孤記著。” “三年內不向吐蕃加征賦稅,駐軍不得騷擾百姓,違令者斬。” “但也要讓他們明白,大唐的寬容不是軟弱,松贊干布需留長安為質,祿東贊輔佐其長子暫理部族事務,若有異動,立刻削其權力,改派流官治理。” 長孫無忌點頭道:“殿下考慮周全。恩威并施,剛柔相濟,既能讓吐蕃看到朝廷的誠意,也能讓他們忌憚大唐的兵鋒。” 魏征也拱手道:“殿下能兼顧民生與威懾,臣再無異議。只是需派得力之人任邏些都護,此人既要懂軍事,又要通民政,還要能協調文成公主與部族的關系,非智勇雙全者不能勝任。” “蘇定方如何?”李承乾問道:“他熟悉吐蕃戰局,又得將士信服,讓他兼任邏些都護,待局勢穩定再換人。” 眾臣皆表示贊同。 李承乾聲音沉穩有力:“就這么定了。玄齡公擬奏報,長孫司徒定駐軍編制,魏公草詔安撫吐蕃百姓,褚公寫《教化十二條》。明日孤便將此策奏請陛下,務必讓吐蕃真正成為大唐的疆土,而非一時的附庸。” 第(1/3)頁